行進在貴州山區公路,常能在路邊的巖壁上看到這樣兩句話:“文盲去打工,回家口袋空”;“窮不脫盲,窮根難拔;富不脫盲,富不長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掃盲,能賦予文盲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他們打開一扇迎接幸福生活的門。而對于山地丘陵占93%,擁有近4000萬人的貴州,掃盲更是讓沉重的人口壓力,轉變為豐富的人力資源的重要舉措。
統計數據顯示,在我省于2001年開始實施“兩基”攻堅之時,貴州15-50周歲人口中的文盲人數為217萬人,文盲率為12%。
堅持“普九”與“掃盲”并重并舉,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領導、統一實施,加大掃盲投入力度,省級財政專項經費從2001年的100萬元增加到300萬元,地方財政與鄉村也多方籌措資金,建立以掃盲對象需求為導向的掃盲教育機制……經歷了“兩基”攻堅階段和鞏固提高階段的持續不懈努力,貴州掃盲成效顯著:到2008年,全省15至50周歲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7.44%,脫盲人員鞏固率達到97.34%。僅近3年,就有42萬多人脫盲。
回顧8年多的掃盲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迎難而上不斷前行的苦干實干,可以看到實事求是銳意進取的改革創新,更可以看到一個個脫盲農民,運用知識,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美麗人生。
迎難而上不斷前行
貴州農村地區現有青壯年文盲中婦女占70%以上,大多居住在自然環境惡劣的邊遠地區,繁瑣的家務勞動,使她們無暇顧及學習。這使得貴州掃盲工作的組織、開展面臨著極大的難度。
迎難而上,辛酸與喜悅交織,艱難與成功并存,山重水復的貴州大地,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掃盲故事。
2002年,羅甸縣逢亭鎮成教專干梁通權,為組織掃盲學員進校學習,連續幾天不辭辛勞,到拱里村開群眾會、進農戶家做動員工作,由于過度疲勞,不幸以身殉職。
為了保證本村掃盲學員全部到校學習,從江縣貫洞村臘全村女共產黨員趙德梅每晚第一個到夜校,為上課做準備,生病打點滴,她叫醫生把吊瓶搬到了掃盲班,于是,村里的掃盲鞏固率達到100%。
一位位掃盲工作者用真情,感召著文盲村民投身到脫盲學習中。掃盲老師去請學員參加掃盲,女學員說要做家務,砍豬菜,老師說,那你先做家務,我幫你砍豬菜吧。當豬菜砍完,深受感動的女學員積極參與到掃盲學習中來。有些學員一到晚上就出門躲避掃盲教師,撲空的掃盲教師在第二天,帶上小黑板、鉛筆、作業本到田間地頭,找到他們,讓他們在勞作休息的時候學習。這成為全省掃盲工作中隨處可見的場景。
奔忙在深山鄉野中的基層掃盲人員,用熱情和苦干甚至生命,推動著掃盲工作不斷前行。于是,一座座掃盲夜校傳出了朗朗書聲……
“三實掃盲”化解組織難鞏固難
盡管掃盲工作在艱難中不斷前行,但逐漸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開始引起省教育廳的關注:以識字為主的掃盲教育,由于脫離農村急切需要的實用技術,文盲參與掃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學而不用,復盲現象比較嚴重。2004年,省教育廳、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發出《關于加強和改革掃盲工作的意見》,對掃盲實施重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將以識字為主的掃盲教學,轉變為以農村實用語文、實用數學、實用技術為主的“三實”掃盲。
改革提出,掃盲教育的目的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提高生活質量”,掃盲教學要“以學技術為切入口,通過學技術帶動學文化。”這項改革開創出掃盲工作新局面。省有關部門根據“三實”掃盲新要求,改編和完善了省統編掃盲教材,每年免費發放30萬份。各縣、鄉(鎮)也緊密結合本地農業產業調整和特色產業培育,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技培訓。雷山縣結合茶、蓄、果、藥、蔬等5大產業發展開展掃盲教育,很多村民參加脫盲學習和農技培訓后,成為科技種養能人和脫貧致富帶頭人。羅甸縣除緊密結合該縣蔬菜產業發展開展掃盲外,依托以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雨露計劃”展開掃盲教育,大大提高了外出打工人員的技能水平。
實用技術課程教師由縣、鄉政府統籌安排當地相關部門、單位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農村專業戶、示范戶擔任,文化課教師主要由農村中小學教師義務擔任,“三實掃盲”的推行,整合了教育、農技、扶貧乃至農村專業戶、示范戶等多方力量,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掃盲隊伍。
羅甸縣委、縣政府組織縣直部門技術骨干組成“講師團”,在全縣26個鄉鎮開展種植、養殖、衛生、計生、保健、法律法規、勞務輸出等知識的巡回培訓,夯實農村科技培訓和掃盲工作。
從江縣全縣21個鄉鎮依托農技示范戶,建起了21個“實習基地”,農民在夜校參加了掃盲農技培訓課程后,隨時可以到“實習基地”進行“社會實踐”,而農技示范戶,成為了他們的實習老師。
2009年,為進一步夯實掃盲工作,雷山縣提出,縣直部門年內要完成40個行政村以上的送教下鄉活動任務。同時,縣職校、農業、科技、扶貧等相關部門配合,根據勞務市場需求變化,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與此同時,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全省各個地區,掃盲教學方法的革新層出不窮,除了掃盲夜校集中授課外,在偏僻的山區,掃盲老師背起黑板、教材,“包片包點、包村包戶”,深入山區分散的居民點送教上門。田間地頭、牛欄豬圈旁,都成為掃盲課堂。從江縣往洞鄉將侗族大歌引入掃盲,每晚識字1小時,學習農業技術1小時,唱侗歌半小時,極大地激發了掃盲對象的學習興趣。
改革,破解了掃盲組織入學難和學習鞏固難,極大地推動了我省掃盲工作向前發展。省教育廳基教處統計數據顯示,實施“三實掃盲”后,我省每年參加掃盲學習的人數翻了一番。2006年以來,我省每年有近25萬以上青壯年文盲參加掃盲學習,每年有50多萬人次脫盲人員參加了各種實用技術培訓。
知識改變生活改變命運
掃盲,讓一位位曾經飽受貧困之苦的農民掌握了現代農業技能,走上致富之路。在雷山縣采訪,掃盲培育出的新型農民、科技示范戶比比皆是:西江鎮龍塘村民李鬧毛脫盲參加科技培訓,運用掌握的技術飼養了12頭豬,一年的純收入達20000元。大龍村民楊興建,參加茶葉技術培訓后,承包荒山12畝種植茶葉,3年來盈利2.9萬元。望豐鄉農民吳江、吳金才,利用參加實用技術培訓中所學到的金秋梨、茶葉種植技術大力發展種植業,年創收達30多萬元,成為當地金秋梨種植大戶,還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
掃盲,讓一個個村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路越走越寬。從江縣高增鄉銀良村在展開掃盲教育后,全村260戶中,有201戶建起了沼氣,大力推行糧—豬—沼生態農業、稻田養魚,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加300元以上。
掃盲還給山區人民帶去了衛生健康觀念的深刻變化,大幅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羅甸縣納鳥村冗拉組是麻山深處的一個布依族山寨,一直以來交通閉塞,文盲眾多,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村民經常犯呼吸道和腸胃疾病。通過掃盲,村民開始制定村規民約,禁止亂砍亂伐,各家各戶修起了廁所和畜欄,改變了過去臟亂差的狀況,現在的納鳥村冗拉組,實現了水電路三通,用上了沼氣燈,山鄉風貌自然清新,被譽為“麻山深處的小康村寨”。
掃盲,還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的效果日趨明顯。羅甸縣通過實用技術的培訓和運用,促進了蔬菜產業的壯大,每年的4至6月蔬菜成熟季節,茄子、辣椒、黃瓜、豇豆等蔬菜琳瑯滿目,成批量遠銷廣東、湖南、四川、重慶等省市。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總結:“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掃盲取得的最大成就是提高了全省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的素質,為我省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源、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一步夯實了基礎。
(王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