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劉文 記者 李麗娟)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他們留守在家里的兒女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如今,留守兒童受教育等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近日,筆者到黃平縣谷隴鎮各鄉鎮進行了深入走訪。走訪發現,谷隴鎮有很多勞務大軍都是在外務工或經商,留下不多大的“孩子”在家。這些孩子大的不過10歲左右小的才學會走路,很多都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們在家缺乏父母的看管教育,大多隨親戚朋友居住,有的甚至一人獨自生活。這些孩子大多處于受教育年齡,由于遠離父母,其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無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只是一味地重養輕教。
在谷隴鎮黃泥村,80歲高齡的吳巫也老人帶著三個孫子一起生活,老人說:“因兒子死后,媳婦也改嫁到福建,現在只有祖孫四人相依為命,生活上好艱苦”,F念初一的大孫女吳蘭珍告訴筆者,平時學習很費力,奶奶沒有文化,每遇到問題時只有通過和同學相互交流來解決,便時常還有厭學情緒。她還說,奶奶年紀大了,干不了多少活,每天放學后都要去弄材、打豬草和做家務活,很少有時間看書。據了解,諸如無吳蘭珍這種情況的還有很多,有的還更為嚴重,甚至有的根本無力上學讀書簡直成了他們的奢望。
筆者認為,當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特別是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是保障兒童合法權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各部門應著力做好留守兒童的工作,全社會都要行動起來為留守兒童創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空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