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女兒今后受良好的教育,孫連芳終有一天要在女兒和學生之間做出選擇。
女兒還在上幼兒園,只要能找得到學前讀物,孫連芳都要想盡辦法給她讀。
據浙江在線消息 這是9月6日清晨7點半,我們坐上杭州至貴陽的飛機,再從貴陽坐了將近4小時的火車趕到孫連芳支教的鎮遠縣城,已是黃昏,我們要尋訪的主人公孫連芳到車站來接我們。這里四面環山,所有的建筑都依山而建,一條清澈的舞陽河把縣城一分為二。
這是9月6日清晨7點半,我們坐上杭州至貴陽的飛機,再從貴陽坐了將近4小時的火車趕到孫連芳支教的鎮遠縣城,已是黃昏,我們要尋訪的主人公孫連芳到車站來接我們。這里四面環山,所有的建筑都依山而建,一條清澈的舞陽河把縣城一分為二。
一口當地方言,已徹底本土
9年前,23歲的寧波姑娘孫連芳響應寧波團委支教號召,來到貴州鎮遠金堡鄉中學支教。今年她32歲,已是4歲女兒的媽媽,她的工作單位換到了鎮遠四中,教初三英語。從穿著打扮上看,說著一口地方方言的孫連芳已經很“本土”了。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吃起辣來毫不含糊,這個從小吃海鮮長大、從來不碰辣椒的人,蘸著麻辣醬大口地扒著飯。
這里不像我們想像的這么貧窮,當晚,縣城里還要舉辦世界小姐貴州賽區決賽,沿著河岸兩旁的街道已經圍滿了來湊熱鬧的人群。“現在鎮遠縣在黔東南的發展還算不錯,至少在貧困縣林立的貴州山區,鎮遠已經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孫老師向我們介紹。
晚上孫連芳帶我們到了她的家。房子是她結婚后買下的,110平方米,屋里的裝修看起來不算太精致,但很溫馨,看得出夫妻倆為自己的小窩花了很多心血。當時買下這套房,幾乎花光了孫連芳和丈夫所有的積蓄。“那時候就想著能在這里有個屬于自己的家。”打開門,女兒正在聚精會神地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丈夫在一旁陪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當初,夫妻倆給女兒取“子衿”這個名字,就是寄望女兒將來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3年前,錢江晚報記者來鎮遠采訪我時(2007年1月24日本報曾有相關報道),我說過,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為了孩子離開這里。可現在我知道了,為了孩子,我想離開這里。”對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孫連芳并沒有一絲掩飾。
“寧波有少年宮,孩子們可以去學畫畫、學音樂、學書法,可這里什么都沒有,我本來想讓女兒學點樂器,可是整個鎮遠,找不到一個好的樂器老師。”孫連芳直言,她不希望女兒在這樣的小山城過一輩子。
9年艱苦的支教生涯,在孫連芳身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記,“人家是三高,我是三低,低血壓、低血糖、低血脂。體重也從最初的60公斤減到了45公斤。”
選擇了,就要做得更好
1999年,剛從寧波工程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的寧波女孩孫連芳分配到了一家中外合資保健品企業“朗力福”做財務,生活過得波瀾不驚。2000年,寧波市團委突然給她打電話,問她愿不愿意去貴州支教一年。大二就報名支教的她,不顧家人反對,第二天就打了辭職報告,一周后,滿腔熱誠地坐火車來到貴州山區。
9年里,她一直實踐著自己最初的理想,讓山里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這份堅持為她帶來無數從未想到過的榮譽,媒體爭相報道她的支教事跡,2006年貴州省還將她評選為第八屆貴州“十大杰出青年”。
提起孫連芳,鎮遠四中的同事都一致公認,她給這里的學生帶來的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一個貧困助學平臺。通過孫連芳的牽線搭橋,近百名當地貧困學生得到了外界熱心人士的資助。“如果不是孫老師,很多孩子就要輟學了。”四中副校長邱周鳳這樣評價,“和別的支教大學生不一樣,孫連芳是把感情完全投到這里。”對于這位鎮遠最出名的老師,邱周鳳始終認為,她已經完全扎根在這個大山里的縣城。
“我想回家對父母盡孝道”
看著女兒一天天的長大,孫連芳更切身地體會到為人父母對子女那份毫無保留的關愛。一提起自己的父母,孫連芳淚水漣漣。
當初來貴州時,父親是極力反對的,孫連芳結婚生子家人全部缺席。在孫連芳獲得貴州十大杰出青年稱號的頒獎晚會上,她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母能來她工作生活的地方看看,但這個心愿一直沒有實現過。
現在每年暑假,孫連芳都會和老公、孩子一起回寧波。“媽媽的眼睛越來越差,就快看不見東西了,爸爸身體更差,全靠媽媽照顧,要是媽媽倒下了,真不知該怎么辦。”
父親母親都在老去,他們對她的三個姐姐說:“有機會就讓她回來吧,要沒地方住,就跟我們倆住一起。”現在最讓孫連芳夫婦掙扎的還是回到寧波以后做什么?“寧波的教育門檻很高,我和老公不一定能被寧波學校接受。所以我剛考出了會計證,找找別的工作。”
11月的杭州培訓,來不了
今年8月底,孫連芳在貴陽參加教師培訓時,見到了浙江老鄉、杭州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童富勇教授,在和孫連芳的交談中,童院長了解到了她內心的掙扎,給了她一個11月~12月到杭州參加兩個月英語培訓的機會。但是孫連芳對記者說:“我很感謝童院長的好意,但我去不了,剛好是期末考試的時間,一時找不到代課老師,但我實在很想去充充電,浙江總體教育水平比貴州高。”
想換種方式繼續支教
在孫連芳的辦公室,記者與她對話“將來”。
問:你一天就做出決定來這里,最初的想法是什么?
答:很簡單,就是想告訴山里的老師和孩子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我不敢保證他們能上大學,但我希望這里的孩子能改變對生活的態度,對學習的看法,那就足夠了。我一直在努力,但直到現在,鎮遠學生最終能升入大學的比例依然不高,這是一種社會觀念,靠我一個人來改變太難了,我的影響還不如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很多學生初中讀完就和父母一樣去外地打工了,很少有讀高中的。
問:現在我們都知道你想回寧波,但這里還需要你啊,你會不會覺得不好意思?
答:我最初來時,這里師資嚴重不足,到現在已經超編了,說明老師已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我雖是初級職稱,但月工資也有近2000元。
問:離開這里的學生,你有無考慮如何幫助他們?
答:寧波、北京、廣州都有不少公益組織和我建立了長期聯系,即使以后離開還會盡可能地為這里的貧困孩子和學校提供經濟上的幫助。
懷志愿之志,做力所能及之事
昨天返回杭州的本報記者向杭州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童院長轉達了孫連芳的謝意和難處,對于孫老師的難處,童富勇表示理解,他托本報記者將這句話轉達給孫連芳:“永葆志愿者之志,常做量力而行之事。不求一輩子,做好一陣子;傳好接力棒,引領好風尚。”
我們對西部支教者的要求是一至兩年,但孫老師已經連續9年了,她對得起志愿者這一稱號,但她卻對不起高齡的父母和弱小的女兒。孫連芳在學校操場上對記者說的一番話,或許多少能反映出她真實而矛盾的想法:“一步步走來,我覺得我壓力越來越大,當初到貴州支教,那時更多的是單純,為了要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為了想實現美好的理想。我都不敢保證今后會怎么樣,所以我從來不敢說我要永遠留在這里。我每一次的選擇都是在猶豫中進行的。誰都無法預料以后會怎么樣。”
無論孫連芳老師決定了什么,我們都支持她的選擇。因為她已經為別人的生活帶來了一份美好。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很美好的想法,但大多數時候沒有去付諸實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對孫連芳來說,決定離開比選擇留下更難,因此她的身上就有了我們為之敬佩的一種精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