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李光宇的家里顯得特別緩慢
□黃震 吳如雄
在黃平縣舊州鎮草綠坪村的一間普通的民居中四季都有調弄古琴之聲隱約傳出,在這樣的鄉間僻壤,不知情的游人定會驚詫:沿路未見桃花,何來雅士定居?李光宇這位祖籍上海的制琴匠人,在貴州大山深處潛心斫琴20余年。年近七旬之時,制琴技藝經多方傳播,才被大家所識。這間地處偏隅的制琴室,如今成為國內琴友輾轉拜訪之地……
檢查古琴是李光宇每天必做的功課
古鎮“藏”琴師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光宇就是一個普通的鄉間老頭。微彎的腰,滿頭的白發,讓他也自認難抵歲月磨礪。他給自己取名為“少叟”,前面還不忘加一個貴州簡稱“黔”。黃平縣舊州鎮是妻子的故鄉,他與妻子在揚州認識成家后,遷回貴州居住,至今已有22年,他說自己已是地道的貴州人。
貴州多杉樹,很多村民的房屋都用杉樹來構建。再加上貴州西部的大方縣產生漆國內聞名,這是斫制古琴的最佳材料。除了家事,上述兩點也是讓李光宇一直留在貴州的原因。
貴州地處祖國西南,識古琴的人少之又少,聽到李光宇在貴州制琴的消息后,一位貴州琴友感動得徹夜難眠,第二天清早,就從上百公里外趕到黃平舊州與李光宇見面。
12月12日的中午,李光宇對記者說,22年前第一次來貴州,根本不知道黃平縣的具體情況。但后來才漸漸知道,舊州也是一個頗有歷史淵源的地方:當地是氵舞陽河的上游,是這條河上溯到黔東南的最后一個通商碼頭。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名叫且蘭國的國都。如今,這里是貴州省的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古老的小鎮與這位來自揚州的琴匠一次牽手,終生為伴。
簡陋的工作室每天只有李光宇和妻子的身影
凝固時間的琴社
村口就是李光宇的琴社,進門迎面看到的是滿壁古琴。古琴也稱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而琴居四者首位。
李光宇說,自己不會彈琴,只能正確調校古琴。一位業內琴友曾經這樣評價他:“李先生不諳彈琴之技,但弦中三昧卻拿捏得正合分寸”。
在客廳的火盤邊上,李光宇端出茶盤泡上清茶和我們喝茶聊天,由于事前沒有預約,他身著圍腰和袖套,滿身都是點點油漆,但他卻不以為忤。談話間,他說自己制琴為維持生計。并沒有故做高雅,掩蓋借此賺錢養家的事實。
實際上,一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古琴銷售十分困難,李光宇家道也十分清貧,家中擺設與當地村民并無二致。
妻子趙素芝說,早年自己在揚州打工,李光宇時任揚州民族工藝美術廠副廠長。經營舉步維艱的時候,有人建議轉產古琴,經名師指點后,李光宇學會了其中的關鍵技術。后因子女的戶口問題,不能在當地上學,夫妻倆協商遷回貴州居住。
回到貴州,兩人還是重操舊業,制作古琴為生,這一做就是22年。李光宇說,最近有傳自己所做的古琴,被日本天皇所藏,應為謬傳。實際情況是,他送給故人一把伏羲式古琴,2007年9月,這張古琴作為文化藝術交流團的樂器在異國演奏,其間日本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十分珍愛這張古琴,提出想要購買。因是贈物,李光宇的朋友不能售賣,只得將琴贈與對方。最后,古琴被日本國家博物館收藏,并頒發了收藏證書。李光宇說,至今,他也沒見過證書,也只是聽朋友傳言而已。“做琴和做人一樣,實事求是才行。”這是李光宇多年來深諳的道理。
2006年11月,李光宇曾經以個人名義在中國古琴網上發表聲明,“本人斫琴,除粗胚大樣由木匠制作外,琴徽由內人親手磨嵌,其他工序均由本人親自一個完成。所有古琴均選用民國至清早期老杉或存放五年之青桐為胎,純大漆、鹿角霜制作。
鹿角霜是一種藥材,也是古法制琴造胎刮灰時必不可少的東西,十分昂貴。李光宇說,自己所做的古琴全是真材實料,所以價格也要昂貴一些,但是足可做琴友收藏之用。
做琴的工期是一年,年近古稀的李光宇,與妻子在琴社起早貪黑,一年也只能制出20張古琴。時間對他來說,是以年為單位,365天對著20余張古琴,精打細造。進入琴社,時間仿佛變得稠密很多,在古琴的泛音里緩緩流逝。
打磨古琴
調音
音色優美的古琴是這種經歷歲月的雙手制作
每年的產量就是20把古琴
遠道客來覓知音
2005年,一位雷山縣的苗族后生楊貴景得知貴州有這個琴社后,輾轉到來黃平。小伙子說,自己從小對古琴十分著迷,由于古琴昂貴,一直未能擁有。李光宇的妻子回憶,楊貴景進入琴社后,一頭鉆進李光宇的琴社,除了吃飯時間,兩天兩夜坐在房間內,彈奏古琴。
最終,他從家里帶來了40斤鹿角霜,在李光宇處換回了一張他一生都想擁有的古琴。李光宇說,見那孩子對古琴如此鐘愛,自己也愿意成全孩子的心愿。
過了一年,一位西安琴友從楊貴景處得知李光宇的詳細地址后,從陜西趕到貴州。對著琴社的古琴,贊嘆不已,徹夜彈琴,不知疲倦,雖然對方沒有購買意象,但夫妻倆依然熱情接待。
李光宇說,有很多學古琴的人多次問他,如何才能得到彈琴要領。李光宇總是回答,你彈琴自己就得到了歡愉,如果連自己都不快樂,那別人如何感動?!
黃平舊州地處偏遠,這么多年來,琴友們都是執著地輾轉來到夫妻倆的琴社,琴社自然也熱情地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琴友。
有來客不善言談,但提到古琴大多相互心神領會。更或者,根本就不需要言語,就像源自戰國時期動人的伯牙與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演繹一段傳世故事——這是彈琴的和制琴的人,在舊州鎮的那間鄉舍里最美妙的精神交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