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記者 周亮) 丹寨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把“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抓手,打造五類亮點村,深化了主題實踐內容。據統計,2008年該縣農業總產值完成35714萬元,同比增長6.26%,農民人均純收入2441元,實際增長14.9%。
民族文化村。該縣依托地域民族文化資源,聘請民族文化專家、學者幫助整理發掘,加大力度扮“靚”民族文化,使“王家村翻鼓節文化村、送隴古瓢琴文化村、麻鳥錦雞舞文化村”脫穎而出,從“幕后”走向“前臺”,深受了社會各界的青睞,使民族文化資源也轉換了“角色”。興仁鎮王家村翻鼓節吸引了省內外游客旅游觀光,拉動了相關產業,增加了群眾收入。2008年,該村共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創收20余萬元。
一村一品村。該縣瞄準市場需求,啟動實施“農業產業富民工程”,結合各地實際,積極引領農戶發展產業,使“甲腳烤煙村、宰宿韭菜根村、高寨養豬村”等一批“一村一品”村日益顯現。龍泉鎮高寨村以養豬為主業,全村90%以上的農戶發展養豬,其中戶均存欄50頭以上養豬專業大戶有65戶,年戶均出欄商品豬150頭以上,年純收入均在4.5萬元以上。
特色產業村。近年來,該縣因勢利導,狠抓特色產業,通過培養和引導,目前,已經形成了卡拉鳥籠、排莫蠟染、老八爐灶等特色產業村。龍泉鎮卡拉村以手工制作鳥籠為主要產業,全村80%以上的農戶以制作鳥籠為主要產業。2008年共銷售鳥籠3萬只,創收200余萬元。
經合組織帶動村。龍泉鎮馬寨村與縣城毗鄰,并具有種植蔬菜的傳統和管理經驗,該縣積極引導馬寨村農戶發展蔬菜種植,派農技人員與農戶結對,傳授早熟蔬菜、破季節蔬菜、反季節蔬菜等技術,使一批緊缺的蔬菜及時上市。同時,又及時組建了龍泉鎮馬寨果蔬協會,組織協會會員學習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解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目前,該協會共帶領農戶發展西瓜種植300畝、地蘿卜種植150畝、生姜種植70畝,協會實現年總產值123萬元,純收入63萬元,入股會員平均收入2.3萬元,協會公積金6萬元。
鄉村旅游村。充分利用地處交通便利、自然風光秀美的村寨的優勢,挖掘旅游資源,努力打造成鄉村旅游村寨,做大旅游產品,引導農戶發展特色旅游產品,同時,又扶持農戶發展“農家樂”,形成了“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購農家物”的農業生態旅游模式,呈現出了南皋石橋造紙村、排牙民族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村,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農村經濟收入。據悉,2008年,石橋村日接待能力達300多人,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創收30余萬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