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
這是一片希望的沃土,被貴州省委確定為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和東南部特色經濟區!
初夏,走進這片青山綠水環抱的土地,走進美麗神奇的黔東南。所到之處,見到的是忙碌的身影,禁不住一次次被精美的生態文明畫卷所感動!
打造旅游精品,在旅游市場化上謀突破
叫響“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節之州”和 “原生態民族文化博物館”等眾多特色名片,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黔東南州近年來實施的精品旅游戰略異彩紛呈。
規劃與建設并重。確立了凱里中心城市經濟圈、舞陽河山水風光名勝旅游經濟圈、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依據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重點規劃建設好一批以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為代表的重要旅游集鎮,構建以旅游業為重點的城鎮產業支撐體系和區域經濟增長極。同時,配合廈蓉高速公路貴州段和貴廣快速鐵路建設,全州擬投資18.6億元建設3條旅游干線和26條旅游聯絡線,建設總規模達1877公里,計劃2011年全面建成三級以上標準的精品旅游區干線公路、四級以上標準的重要旅游景點連接公路,實現境內90%以上的旅游景點有旅游公路連接,完善全州“三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布局,形成便捷、安全、舒適、環保的旅游公路網絡體系。
保護與開發結合。堅持持續發展,對優秀原生態民族文化進行了全面普查、深入挖掘、及時搶救、充分保護。通過實施“四個一百”工程(100個重點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護工程、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態民族文化高級人才培養工程、100個原生態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護工程)和“十個一”工程(辦好一個“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建成一個原生態國際旅游城市——凱里、打造一臺最具黔東南特色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歌舞、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產業園、建立一個原生態民族工藝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一批原生態優秀旅游城鎮、創作一批原生態民族文化文藝作品),推行民族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申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評定職稱級別、在大中專院校開設原生態民族文化專業培養原生態民族文化人才和傳承人,建立生態文化博物館等多種形式,保護傳承和大力弘揚原生態民族文化,確保原生態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堅持推進精品旅游戰略,分類分片抓好苗、侗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區和自然生態旅游精品景區及歷史文化旅游精品景區建設,扎實開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創建活動,發展鄉村和休閑精品旅游,加快全州旅游產品的轉型和升級,構建民族文化與民族旅游相結合的產業開發體系,發展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文化展示等旅游產品,深度開發和生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飾、銀飾、飲食、保健、工藝等旅游商品,形成了集設計、加工、銷售一體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蓬勃發展的產業格局。黔東南在叫響西江苗寨、肇興侗寨、從江邑沙、凱里巴拉河等一個個鄉村旅游精品品牌的同時,已悄然將“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稱號收入囊中。
“民族原生態,貴在黔東南。現在來中國旅游的,就要到貴州;來貴州旅游的,就要到黔東南”。國家旅游局專家肖潛輝高興地告訴媒體,旅游業不光能成為黔東南的支柱產業,還必將成為黔東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起飛平臺,因為黔東南的民族風情獨一無二、生態環境普天難尋。據統計,今年1—4月,全州游客人數達332.7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4.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5.95%、71.3%。
瞄準市場需求,在農業產業化上謀突破
“岑鞏縣已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雜稻制種基地,實施雜稻制種種植1.3萬畝,年創收3000萬元左右”,岑鞏縣政府辦負責人告訴筆者,全縣雜稻制種全部推行了“訂單農業”模式。
近年來,黔東南州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按照“生態、高效”要求,堅持基地做大、結構調優、流通搞活,已探索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建設新路。
強化基地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特點,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大力發展板塊經濟,初步建成了工業原料林基地、草地畜牧業及特色養殖基地、油茶基地、茶葉基地、特色煙葉基地、綠色食品基地、鄉村旅游及民族工藝品加工基地、中藥材基地等“十大產業基地”。目前,全州共發展中藥材種植27.47萬畝、茶園18.198萬畝、蔬菜124.04萬畝、優質果園77.05萬畝、花卉7887畝、優質特色烤煙13.22萬畝、油茶40.6萬畝、優質稻96.51萬畝、馬鈴薯101.74萬畝、工業原料林101.8萬畝。
壯大龍頭企業。圍繞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扶持青酒集團、明洋食品公司、康爾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興業和干部職工創辦農產品加工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加工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功能,實現了農產品多層次增值增效。目前,全州已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90家,其中省級9家,州級81家。
打造精品品牌。通過深入開展農村“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實施優質種苗工程,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以名牌為龍頭,以精品促營銷。“從江椪柑”、“岑鞏文旦柚”、“雷山銀球茶”、“丹寨硒鋅米”等一大批具有黔東南特色的農業精品品牌應勢崛起。雷山縣出臺以獎代補政策,對申報獲得中國馳名、省著名商標的企業,一次性獎勵30萬元、10萬元,成功打造了“苗春茶”、“腳堯茶”、“特級清明茶”、“云霧茶”、“雷公山茶”等以 “雷山銀球茶”為拳頭的系列品牌,雷山銀球茶現已被指定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中央和貴州省各大機關的辦公專用茶。
搞活產品流通。通過“發展大戶抓銷售、利用網絡抓銷售、興建市場抓銷售、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抓銷售”,建立和完善了縣、鄉、村三級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積極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建立大宗農產品專業或綜合批發市場,形成了完整的產工貿一條龍產業體系。目前,全州共有13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訂單農業”、“網絡農業”、“生態農業”正在苗鄉侗寨快速興起。如黔丹硒業有限責任公司與丹寨縣項目農戶訂單種植稻谷6890畝、茶葉1600畝,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242萬元,參與訂單位農戶實現勞務收入70萬元,惠及4660多戶苗胞。
創新經營機制。采取公司加農戶、基地帶農戶、服務組織扶農戶、干部參與幫農戶、大戶示范引農戶等方式,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多元投資體制,建設新型農企關系,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形成了企業圍著市場轉、農戶跟著企業干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經濟利益共同體。如施秉縣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干部+農戶”、合作社經營和大戶獨立經營等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贏得了“西南藥材”和貴州“藥都”美稱。今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預計產值7000萬元以上,惠及1萬余戶農民群眾。
建好工業園區,在新型工業化上謀突破
搶抓廈蓉高速公路、貴廣快速鐵路建設和中東部產業轉移、國家擴大內需等機遇,堅持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生態工業發展道路,具有黔東南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堅持以園區為載體,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按照“四圈一區”發展戰略框架和“兩高”通道規劃布局工業聚集區,啟動了以凱里經濟開發區、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和凱里爐山、從江洛貫、丹寨金鐘、臺江革一、麻江谷硐工業聚集區為主的產業集中發展區建設工作,進一步明確了特色農產品、電力、電冶、森工、重晶石等“八大產業”發展重點。鼓勵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突出精深加工、龍頭配套、節約循環三個重點,優化產業布局,實現從抓單個企業、單個項目向抓產業鏈、產業群轉變,著力形成“縱向延伸成鏈,橫向積聚成群”的產業發展模式。圍繞培育壯大優勢產業,加大產業項目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布局一批,引進戰略投資者嫁接一批,依托現有企業和園區延伸聚集一批,激發民間投資新上一批,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項目集中。2008年,全州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58.3億元;計劃到“十一五”期末,全州工業增加值突破70億元,建設30個銷售收入億元企業,其中實現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企業或企業集群4-5個。
堅持推進循環經濟,確保工業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圍繞生態資源辦工業,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嚴格執行工業項目準入政策,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綠色工業和綠色消費模式,實現由資源依托型工業向科技型、清潔型工業轉變。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加快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網絡的形成。既加大對老工業、老企業的治理力度,也嚴格新上項目的環保標準。重點抓好節能降耗,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從源頭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2008年,全州已將現有69戶鐵合金企業114萬噸生產能力整合為六戶企業集團60萬噸生產能力,淘汰或關閉了24戶企業;全州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4.66噸標煤,同比下降13.73%,全州單位GDP能耗下降4.61%。
堅持擴大招商引資,推動工業外向發展。大力倡導優質服務理念,重點加強政務環境、信用環境、法治環境、城市環境建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積極營造全民招商氛圍。以開放促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搞好中、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堅持引進大企業,把引進資金與引進技術、引進管理、引進人才結合起來,引導投資者設立主導產品制造基地、產業配套基地和研發中心,促成一批綜合效益好、帶動性強的重要工業項目落戶黔東南。目前,僅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就引進規模以上企業38家落戶核心區、25家落戶功能區。今年第一季度,全州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4億元,同比增長43.49%;在建項目27項,同比增長12.5%;爭取到中央新增投資項目727個,總投資近19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40705萬元,竣工項目215個。
統籌城鄉發展,在推進城鎮化上謀突破
編好四個規劃。按照“生態、和諧、宜居、宜業”要求,堅持一部規劃管到頭,一張藍圖建到底。一是編制全州城鎮體系規劃,進行城鎮和產業合理布局,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繁榮發展。二是編制風景區體系規劃和旅游體系規劃,促進景區資源保護和開發,加快旅游大州的建設。三是編制縣市控制性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使城市高質量有序建設。四是抓好小區規劃和單體建筑設計,特別是民族風格建筑設計,體現民族建筑特色。目前,全州已完成凱里、黎平、榕江、天柱、施秉等城市總體規劃和黎平侗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雷山西江景區、鎮遠歷史文化名城等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對150多項詳細規劃和建設項目設計方案進行了審查。
實施四大工程。一是實施民生工程。實施了住房保障工程、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工程、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極大地改善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實施精品工程。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則,啟動了高標準住宅小區建設、星級賓館建設和大型超市建設工程,著力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發展環境。圍繞文明、衛生、秩序“三大目標”和凈化、亮化、綠化、美化“四大要求”,大力開展“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創建活動。三是實施生態工程。強化“生態為本、生態優先”綠化理念,按照見縫插綠的原則,著力抓好城鎮綠化工作,在凱里等城區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建,人在林中游”的景觀特色。四是實施基礎工程。從交通、通訊、供電等方面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州城市道路已達372公里,人均道路面積6.71平方米;建成城市園林綠地94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4平方米;有13個縣市獲省級衛生城市稱號,2個縣城獲州級衛生城市稱號,州府所在地凱里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
曙光已露,天道酬勤。今年第一季度,黔東南州GDP同比增長17.3%、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14.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37.8%,其中GDP增長速度分別比全國、全省高出11.2、1.4個百分點。我們堅信,黔東南一定會沿著生態文明之路高歌猛進,越走越寬闊!
(龍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