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黔東南日報》記者 周重新)初夏時節,走進凱里經濟開發區白午村,只見瓜果飄香,“白午紅薯”苗圃長勢良好,正待移栽之機,處處是一片盎然景象。“今年,我們將繼續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業品牌,緊抓特色產業經濟,全村已建設紅苕基地近800畝,積極拓展農產品市場,正與康爾佳、村姑山泉等企業開展村企合作,壯大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力爭在去年取得57萬元的基礎上,突破到100萬元的村級經濟!贝逯Р繒浗鸬鹿鈽泛呛堑馗嬖V記者。
凱里經濟開發區,是全州第三批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單位。該區在中央、省委和州委的指導下,緊緊立足村級組織和企業發展實際,扎實穩步推進試點工作,并初步取得實效。
自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凱里經濟開發區圍繞“強基礎、調結構、重民生,推動開發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主題和以“開發區成為黔東南現代工業的聚集區、城鄉一體化的示范區、凱里城市經濟圈的動力區、財政收入增長的活力區”活動載體,積極探索試點工作模式,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讓人民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
在試點工作中,該區立足開發區定位的特殊實際,切實把調查研究和解決問題真正落實到企業和村級組織中去。
一是建立工委委員聯系企業、村居、中小學校聯系制度。每一位工委委員負責聯系“一村一企業一學校”,定期深入聯系參學單位指導工作;二是強化試點工作,企業、村居、中小學校支部的《實施方案》緊扣“一題四載體”。如白午村確定“為民生、辦民事、重民意”主題、“踐行科學發展觀,把農民變市民、農村變城市”的載體和“如何依托第二工業園區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課題,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和贊許;三是開展 “一村一品”活動,每村都已確立一個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白午村“紅薯冬瓜”、紅巖村“花菜西瓜”、銅鼓村“銅鼓農民畫”、和平村“水上養野鴨”等品牌;四是積極鼓勵引導返鄉農民再就業,以村為單位建立返鄉農民臺帳,安置返鄉農民工達347人次;五是村居參學單位在開門納諫、傾聽民生、集中民智基礎上,實現學習實踐活動全覆蓋,抓產業導向,注重民生利益,擬定村級經濟發展政策、制度和規劃等。
目前,凱里經濟開發區“強基礎、調結構、重民生”的主題得到了很好的踐行,“四載體”在主題的統籌下得到了很好落實。
一是強基礎取得新突破。圍繞大凱里建設,緊扣“拉框架,拓新區,強功能”城建工作思路,以開司路建設為抓手,以火車站落座為依托,努力破解城市建設難題,力爭用5年左右打造“綠樹成蔭、路網成型、市容整潔、功能齊全”的城市環境,提升開發區城市形象與品位。
二是調結構取得新突破。圍繞開發區功能定位,著手對區內工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升級,改變過去單一工業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向多元化、高科技化方向發展。目前,黃帝尾氣治理和中泰生物制藥建設這兩個全州科技含量最高、知識產權最多,預計經濟社會效益最好的企業項目前期工作進展良好,下一步兩個項目的投產將標志著開發區從一般性工業區向現代工業區轉型。
三是重民生取得新突破。切實抓好失地農民就業和土地流轉,擬在翁義村進行土地流轉試點工作,將土地征收為國有后5%返還村集體經濟;建立失地農民基本情況臺帳,對失地達50%的農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對所征收土地田補助400斤大米/畝、土補助240斤大米/畝;對農民進行就業培訓,成立勞務輸出服務隊,已幫助347余名失地農民找到合適崗位,做到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推行城市小區建設,擬建安置房550套,首批建設250套已動工,確保失地農民“失房不失居”;助企業應對危機,給企業打氣、解難、增強信心,已梳理企業困難和問題8條,現已解決5條,解決率達63%。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