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周重新) 初夏時節,走進凱里經濟開發區白午村,只見瓜果飄香,處處生機盎然;漫步在該村的第一、二工業園區,熱火朝天之景映入眼簾,村里的老百姓正忙著園內企業打夯砌墻坎。“我們今年將在打造‘一村一品’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拓展農副產品市場,與康爾佳、村姑山泉等企業開展村企合作,引導本地農民就地就業,力爭把村級經濟在去年57萬元的基礎上突破到100萬元,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白午村村委會主任黃麗榮欣喜地說到。
凱里經濟開發區,是黔東南州第三批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單位。由于該區的特殊定位,區內沒有鄉鎮,只有行政村、企業、學校。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村+企業+學校”聯動模式,唱好“民生曲”,切實讓老百姓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在民生工作上,開發區積極實施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加大對失地農民的關愛力度。針對開發區當前工業化、城鎮化推進帶來的農民失地突出矛盾,工委開會專題研究失地農民就業和土地流轉問題,并組織分管領導到先進地區懷化學習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和土地流轉工作經驗,擬在翁義村進行土地流轉試點工作,將土地征收為國有后5%返還村集體經濟,同時將土地征收成本費用逐步過戶到村級組織。二是建立失地農民基本情況臺帳,對失地達50%的農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并對所征收土地田補助400斤大米/畝、土補助240斤大米/畝。三是組織對失地農民進行就業培訓。同時,在各村成立勞務輸出服務隊,已幫助400余名失地農民找到合適崗位,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四是加大安置小區建設力度。為推動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推行城市小區建設,擬建安置房550套,首批250套已動工建設,確保失地農民“失房不失居”。五是引導企業安置本地農民工務工。目前,區內的各家非公企業共安置本地農民近170人,初步達到“雙贏”之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