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黔東南日報》記者 羅文斌)6月12日,記者從州文物局獲悉,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州新發現639處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文物普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我州啟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以來,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070 處,其中新發現 639 處,復查 431處,平均普查完成率8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在全省九個市州地中位居前列。普查中新發現了一批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三穗縣發現的“大躍進”大煉鋼鐵的煉鋼爐群,填補了黔東南州沒有“大躍進”時期文物的空白;麻江縣發現的“賢昌長坡古驛道關口”,以及鎮遠、黃平、岑鞏等縣發現的湘黔古驛道、滇黔古驛道等文化線路,對研究黔東南古代交通、文化交流、商貿流通等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見證;錦屏縣發現的古民居“舒澤洲宅”,莊重典雅,是研究黔東南古代木商文化的重要佐證;丹寨縣發現的汞礦遺址,至今還保留著唐宋以來各個時期的遺跡、遺存等,實屬罕見。此外,榕江的大利侗寨、丹寨的卡拉苗寨、麻江的河壩白巖瑤寨等,都是首次將整個村寨作為一處文物進行登記,使保存完好、風韻獨特的民族古村寨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體現出黔東南州這類民族文物在全省、全國的獨特性。
據州文物局局長安成祥介紹,通過田野考古,目前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時代洞穴和階地遺址2處、新石器時代洞穴和階地遺址5處、青銅器時代器物出土點若干處、崖葬3處。地下文物普查涉及考古,專業性很強,技術要求高,是我州的薄弱環節,州文物局計劃會同省考古研究所于今年底到明年初,對清水江、都柳江和氵舞陽河三個流域的地下文物進行全面普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