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育瑞)為致力于建立文化創新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新農村,服務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文化部“文化創新工程”和貴州省文物局“村落文化景觀”,8月初落戶素有“民族環保第一村”的錦屏縣文斗苗寨。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松在錦屏縣文斗苗寨調研時指出,黔東南的原生態保護相對完好,到處是青山綠水,無論從旅游開發還是農村經濟發展上來說,都有后發優勢,現在要在文斗苗寨做的是生態的利用,特別是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開發、保護、傳承、利用,使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村文化發展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做成貴州特色,發展成“貴州模式”。
省文物局王紅光局長表示,啟動文化創新工程和村落文化景觀在按照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的目標,通過對文化創新項目扶持、培育、推廣,引導文化行業的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我國文化創新體系建設和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就文斗而言,有“錦屏文書”、大量的碑刻、各式的建筑,只要按照一個統一的規劃,全面建設一個真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文斗村,最終達到社會發展、生活富裕、人民幸福,在總結其發展進程中形成“貴州模式”,讓更多的傳統村寨從中得到啟發,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
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文化部、省文物局、黔東南州文化部門的7名專家圍繞加強文化創新理論和實踐研究、城市文化環境與公共藝術等主題先后發言。專家認為,將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對文斗進行引導發展,讓其更加系統自覺地開展文化戰略研究,立足現實,把握前沿,定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