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記者 楊驥 攝影報道)今日中午13時10分,天柱縣苗族殘疾女作家鮑金枝一行乘火車順利抵達凱里,簡短用過中餐之后,鮑金枝一行在黔東南州殘聯的陪同下,前往天柱縣老家探親。
艱難成長 癱瘓女孩漫漫自學路
1968年,鮑金枝出生在天柱縣白市鎮白嶺村一個苗族農民家庭里。2歲時,小兒麻痹癥襲擊了年幼的鮑金枝,她的兩條腿嚴重癱瘓,至今不能在地上行走。因為雙腳不便,已經到達上學年齡的鮑金枝眼睜睜的看著同齡人上學而自己只能坐在家中,她多想向別的孩子一樣,背著書包上學啊!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村里當小學教師的姐姐教鮑金枝認識漢字,從此,鮑金枝找到了讀書的樂趣:白天,她與書本形影不離;夜里,她點著昏暗的油燈看書。遇見認不到的字,她就用筆記下來問姐姐……
隨著認字越來越多,鮑金枝開始讀懂了文章,寫了第一篇作文,寫了第一篇小說,投了第一篇稿……慢慢地,鮑金枝在寫作中找到了樂趣,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至今,鮑金枝已經在《章回小說》、《貴陽晚報》、《傳奇故事》等刊物上發表了十多篇中、短篇小說。
完美真愛 湖北小伙千里一信牽
女兒長大,結婚生子就成了父母心中的頭等大事(80年代末的苗寨農村,大多女孩在18、19歲就結婚生子)。然而女兒雙腳癱瘓,難找到如意郎君,1989年,鮑父無奈之下欲把時年21歲的鮑金枝許配給鄰村一個40多歲的癡呆男人。鮑金枝堅決不同意,并以死相爭,最終換得了自由,也開始了她的完美愛情之旅:
1991年3月,鮑金枝把她的生活經歷和對愛情的渴望寫成了文章:《一個殘疾人的呼聲》在《家庭醫生》上發表,并被湖北省大冶市靈鄉鎮羅橋村青年賀平華看到(1990年打工時,賀平華意外從建筑腳手架上摔下,造成腰椎骨折,后通過上鋼板才慢慢地站了起來,但不能干重活,至今他背部仍殘留2根鋼板)。賀平華仔細拜讀了鮑金枝的文章,邊讀邊流淚,文章讀罷,淚水浸透了他的衣襟。賀平華決定給鮑金枝寫信,鼓勵她勇敢活下去。從此,相隔千里的賀平華與鮑金枝頻繁書信來往,慢慢升華成了愛情。
1991年的12月,賀平華只身一人懷揣600元錢,千里迢迢趕到天柱縣白水鎮白嶺村,見到了他心愛的鮑金枝,并將鮑金枝背回湖北完婚。1992年,他們的兒子賀康出生,但遺憾的是賀康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愛的傳遞 各級殘聯助作家回家
婚后的賀平華、鮑金枝一家生活在村里廢棄的7平方米的水塔里,這個水塔是賀平華工傷后,用賠付的幾千元錢租用的,為了維持生活,他們還在里面開了小賣部。為了讓妻子能繼續讀書寫作,賀平華又當起了電工師傅,搗弄著電線,默默地支持著鮑金枝的文學夢。18年來,賀平華用背幫支持妻子追逐文學夢想,鮑金枝用心溫暖著丈夫,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人間的真愛。
這對貧困卻自強不息的殘疾夫妻,先后被評為黃石市十佳恩愛夫妻、大冶市十大自強模范,并引起了各方的關注。為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1995年,鄉親們和政府捐款7千元,幫助他們在水塔邊建起了70平方米的平房;同年,靈鄉鎮政府號召各級人士捐款1萬多元,把小賀康送到武漢市成功做了心臟病手術……
在得知鮑金枝因家庭經濟困難,只在1995年回過一次娘家,特別想回家看看。而本月21日是鮑金枝父親的八十大壽,老人家也想在有生之年再看看女兒。在中殘聯領導的關心下,在大冶市殘聯、黔東南州殘聯的幫助下,今日中午,鮑金枝和丈夫賀平華帶著兒子乘火車抵達了凱里,并在今日下午趕到天柱縣,自強不息的苗族殘疾女作家鮑金枝終于回到了夢牽魂繞的故里,再次品味到了家鄉的氣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