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日前,筆者在省級新農村示范點貴州省岑鞏縣大有鄉臘恰畈村時,不由得眼前一亮:只見家家戶戶門前屋后井然有序,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村160多戶農民用上了沼氣,整個院落整潔、干凈,照明做飯不花錢,處處呈現出生態家園的優美景觀。
臘恰畈村支部副書記、主任張能貴說:“以前我們村的環境不好,通過“一池三改”,人畜糞便都流到沼氣池里,進行無公害處理,產生的沼氣又可做飯、照明。用沼液施肥種出來的蔬菜、林果都是綠色產品,為全村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礎。”目前,該縣像張能貴這樣的已有1.2萬戶家家建沼,戶戶養畜,享受到了沼氣帶來的好處。沼氣作為一種生態能源,正日益受到農村群眾的喜愛。農戶群眾風趣地說,以前做飯煙熏火燎,污水滿地橫流,蚊蠅四處亂飛;如今不一樣了,有了沼氣,即省錢、省力、省事,又改變了莊前屋后的環境衛生,農民就像換了個新“活法”。
近幾年,該縣把農村沼氣建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一項公益性事業和基礎性建設工程來抓,堅持與村鎮建設、發展農村主導產業和農村改廁、改圈、改廚相結合,大力推廣“一池三改”、“豬—沼—果(菜)”循環經濟模式和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全力加快農村沼氣建設步伐。在推廣沼氣的村莊,農民住房整潔明亮,廁所干凈衛生,興建了洗澡間,硬化了庭院路面,衛生條件大大改善。現在的廣大農村,畜禽基本達到了圈養,柴草堆逐步不見蹤影,戶戶花果飄香,村莊越來越整潔美觀,群眾有了更多的時間學習科學致富技術,農民的素質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該縣還大力推廣“豬——沼——糧”、“豬——沼——菜”、“豬——沼——果”等循環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利用沼液浸種、沼液喂豬、沼液養魚、沼液葉面施肥、沼液(噴施)防治病蟲害等“三沼”綜合利用,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該縣注溪鄉哨坪村種殖大戶劉本英,將荒山改造成果園,種上沙田柚、文柦柚,同時養豬、養鴨,豬、鴨糞能入沼氣池,沼氣用來做飯,沼渣用來上果樹、菜園。通過發展循環農業,劉本英家一年至少收入6萬元。劉本英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年可節省煤、電費1000多元,節省化肥錢200元,總計起來,一口沼氣池一年可節省2300多元錢。
“只要打個電話,技術員就會來給我們維修沼氣池。”該縣龍田鎮代店村支部書記、村長歐家輝高興地稱贊農村能源服務中心的好處。近年來,該縣把鄉鎮農村能源建設管理納入了農村公益性服務范圍,在重點鄉建立了農村能源服務中心,建立以鄉鎮農村能源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為骨干,農村能源能手及持證沼氣池施工技術員為基本隊伍的服務網絡,提供設計、施工、灶具規范安裝、維護等一條龍服務,確保持久發揮農村生態能源——沼氣的綜合效益。
(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