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偉)“自從有了網絡,我們山里人的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了,上網看新聞看電影聽音樂,還能學技術找信息……”客樓鄉安山村支部書記曾朝坤剛換了臺新電腦,他高興地告訴筆者,現在要學著在網上做生意呢。如今,在網上發布一條信息或者打一個手機,就做成一筆生意,逐漸成為岑鞏縣一批“數字農民”的拿手好戲。
“數字農民”的出現,是岑鞏縣加快城鄉信息化發展步伐的結果。
今年以來,岑鞏縣委、縣政府把實施電話“村村通”工程列為全縣的十件實事之一,借助“村村通”工程機遇,加大對農村數字化的投入。目前,全縣農戶程控電話普及率超過98%,手機信號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以上。有413戶1800余人的新興村,幾乎家家安了程控電話,擁有手機1600部,人均收入2600多元。該村村民姚元斌是一名個體運輸駕駛員,用“數字”技術聯系業務跑運輸,每月僅手機費就要花500多元,一年收入6萬多元。思陽鎮岑豐村從事松脂和茶葉加工的村民靠手機與外界聯絡和做生意,全村有手機82部。最邊遠的羊橋鄉兩河村村民黃軍,今年5月20日打出去一個手機,豬販子就上門將他家養的60多頭豬買走,現場付款兩萬多元。
靠經營辦公器材致富的大有鄉農民吳秀珍也是一位“數字農民”,她一年的固定電話和手機費用超過了5000元,生意上的結算都是用銀行信用卡。她說:“我都快成‘數字人’了,在家用電話,出門打手機,上網做生意,結賬靠刷卡,樣樣都離不開‘數字’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岑鞏農村,有2000多戶農民靠“數字”技術了解信息經商搞生產,他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數字”的幫助。其中,有數百戶農民用上了電腦,僅大有鄉就有16戶人家用上了電腦。新興村石玉萍通過農經網銷售茶葉,月收入達1000多元;大有鄉大有村劉安鳳從事電腦攝影,月收入近千元。思州石硯、思州文旦柚、思州綠茶等岑鞏特產通過網絡推介,已在省內外“叫響”了品牌。
寬帶“村村通”讓岑鞏農民學會了網上創業。縣里積極引導農村科技示范戶、種植養殖大戶和各類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率先“觸網”,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達到開通一戶服務全村的效果。結合“農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千村幫扶”、“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等惠農支農工程,縣里加大了農村信息化技術普及和支持力度,把20歲左右初高中畢業后回鄉的青年納入培訓,配合各級黨委開展“雙富”(富口袋、富腦袋)培訓,組織了多次網絡應用培訓,讓他們發揮“信息橋梁”作用;開展農家女上網培訓,讓“留守婦女”不出家門掙錢,感受信息化的魅力。全縣科技示范戶、農副產品加工戶、種植養殖大戶,經過上網培訓,活躍在城鄉,發揮著信息使者、帶動村民致富的作用。
如今,成百上千“數字農民”活躍在岑鞏古思州大地,依靠“數字”技術悄悄地改變著山鄉群眾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互聯網進入農家,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變成了網民,浩如煙海的網絡資訊不斷開闊著農民的視野,在幫助農民提高種養技術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縣委副書記吳昌盛說,“改革前,我們依賴的是河流,這些年我們靠的是物流、商流,現在網絡寬帶進村,我們依靠的是信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