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消息 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催生技術型種田人
“我連續3次到過孟加拉國,幫人家搞雜稻制種,只是提供一下技術指導,1個月就可以拿到三四千塊的工資。去來都是坐飛機,吃住都是別人包。”說到出國,正在家里忙秋收的岑鞏縣注溪鄉紹坪村農民楊代軍滿臉自豪。
像楊代軍一樣出過國當過雜稻制種“專家”的農民,在岑鞏縣就有20多個,從2004年起,他們先后到孟加拉、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傳授雜稻制種技術。這批土專家在岑鞏頗令人羨慕,并產生了“示范效應”,一些農民鉆研科學種田,也想過把“出國癮”。
楊代軍是岑鞏縣惠農種業公司的技術員,平時都在岑鞏指導公司基地的農民從事雜稻制種,每月可領1700到2000元不等的工資。近幾年一到冬天,公司便組織他們出國指導雜稻栽培及田間管理,一去就是3到5個月。“在田間指導時還隨身帶著翻譯,出國回國都坐飛機,路費食宿公司全都包。”楊代軍頗感驕傲。
岑鞏縣惠農種業公司副總經理陳龍說,像楊代軍這樣的農民雜稻制種技術員他們公司有60多個,他們是該縣思陽鎮、龍田鎮和注溪鄉地地道道的農民,是雜交水稻制種“土專家”。近年來,岑鞏惠農種業公司與安徽袁氏農業開展業務合作,在國外開展雜稻制種和水稻新品種推廣業務,袁氏農業知道惠農種業公司的農技人員有著長期的制種經驗和精湛的技術,每年都要求該公司抽調3至5名技術人員到國外指導制種。5年來,岑鞏縣惠農種業公司共派出20余名農民技術人員到國外從事雜稻制種技術指導,在當地反響極好。
據了解,岑鞏縣雜交水稻制種始于1975年,經過30余年的摸索和培育,已建成了比較完善、相對穩定、具有一定規模的制種基地。常年雜交水稻制種0.8至1.5萬畝,是全省最大的雜稻制種基地。目前基地轄9個鄉鎮60余村,還延伸到三穗、鎮遠、玉屏等周邊縣,共有5000余農戶實施雜稻制種,面積1.3萬余畝,可創收3000余萬元。雜稻制種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黃金產業”。
(張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