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功高手”見招拆招
——《芒筒蘆笙祭祀樂舞》背后的故事
○ 黃桂花
《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是中天城投杯2009“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舞蹈最高獎金黔獎得主。
舞蹈時,演員手中的芒筒重的有十五六斤,輕的也有七八斤左右。手持芒筒一端,一邊吹奏一邊舞蹈,這是一群怎樣的“舞功高手”?他們又是怎樣見招拆招的呢?
拿不起來?舞不起來?吹起來!跳起來!
十五六斤的芒筒重不重?——不重。
只拿一端但平舉五分鐘能堅持不?——難。
一直吹奏并同時舞蹈五分鐘怎么樣?——難上加難。
這是記者與丹寨縣藝術團的業務老師李世玉的對話。
《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的編導之一州作協主席韋文揚及李世玉老師告訴記者,為追求原生態舞蹈的真實性,《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所需要的芒筒全部從當地老百姓家中借來,因而作為需要邊吹奏邊舞蹈的節目,這樣的道具對舞蹈的表演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但就是在這樣的難度下,這些“舞功高手”們見招拆招。他們經歷了一個從拿不起芒筒,到舞不起芒筒,再到跳起來、舞起來、吹起來的化繭成蝶的過程。
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練體力、練臂力就是演員們每天雷打不動的功課。說起來,這里面還有一段既感人又遺憾的故事。演員王成猛為了將體力練好,就在他參加這支舞蹈排練后剛滿一個月不久時,由于動作幅度大,不慎在彈跳中摔倒,造成了右腳腳踝骨骨折,遺憾地告別了《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的比賽。
他們來自《錦雞舞》的故鄉。
代表我州參賽的《芒筒蘆笙祭祀樂舞》由丹寨縣選送。然而,在2007年,也是在多彩貴州原生態舞蹈比賽的舞臺上,來自丹寨縣的《錦雞舞》一舉奪得金黔獎。
再次問鼎原生態類別的最高獎,丹寨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高俊華非常高興。他說,近年來全省上下都非常重視原生態民族文化,這次原生態舞蹈的競爭便顯得尤為激烈,《芒筒蘆笙祭祀樂舞》能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比賽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回去后,他們將進一步保護、挖掘、傳承和發展原生態民族文化。
韋文揚告訴記者,黔東南的民族文化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寶藏,作為文藝工作者,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深入民間關心和關注我州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爭取讓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再次散發出光彩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