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記者 劉仙)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凱里市的環境、城市建設、城市形象有著非常大的變化。
凱里市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是黔東南自治州首府,也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物流中心,是一個以苗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6%。
苗語中,凱里意即未開墾的土地。1984年1月1日,根據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83)國議函字第162號文批復,撤銷凱里縣,成立凱里市。然而,凱里名為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一直擺脫不了“農民城市”的帽子。
在凱里市退休職工張老伯眼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凱里就是一個大的農村大集鎮。每逢星期天,最繁華的小十字、韶山北路等大街還可以趕場,成千上萬的攤點一直擁塞到大十字,水泄不通。馬路就是市場,人們隨意穿行,集收人散,留下的是滿街垃圾。不僅如此,坑坑洼洼的街道、雜亂無章的城市建筑、極度缺乏的基礎設施等,都讓凱里扣上了“農民城市”的帽子。
2000年4月1日,凱里人盼望了多年的大閣山隧道動工修建,并于2001年7月18日貫通。2001年8月28日,凱里市城市主干道改造工程全線動工。
張老伯印象最深的就是68年他剛到凱里的時候,整個凱里只有四棟高樓房(民貿大樓、百貨大樓、郵電大樓、東方紅飯店),而且每棟樓房都最高都只有四層,當時大十字沒有中心花園,商場什么都沒有,大十字到凱里市監獄那條路全部都是沙子路,清平北路那些地方都全部沒有房子,洗馬河橋頭到二龍路段全部都是土地,二龍到永華廠全都是荒山等。說到這些,張老伯感慨萬千。
如今,不僅是大十字變了樣,建成了大十字中心花園,以前那些沒有路的地方變得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馬路都變成了高級馬路,馬路兩旁都進行了綠化、美化。在凱里街頭,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現象已基本絕跡。原來隨處可見的車輛亂停亂放亂調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到站停靠和嚴格按照交通標志行駛。過去很難“治愈”的“城市牛皮癬”,以及占道經營、占道雨棚、擺攤設點、馬路市場等“城市頑疾”,都在“文明創建”中迎刃而解了。曾經隨意跨越綠化帶橫穿馬路的行人,如今締造了凱里市一道獨特的風景“斑馬線現象”。
過去的“臟亂與無序”被如今的“文明與秩序”所取代,凱里不僅成功甩掉了頭上戴了多年的“農民城市”的帽子,也成功扭轉了過去在全省“衛生與秩序”評選活動中連年掛末的窘境,先后摘取“州級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