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農歷十月十二日)即“丁丑”日,雷山縣烏流、也改、排夫三個苗寨迎來了第五十三個十三年一度的牛年“鼓藏節”。
“丁丑”日到了,居住在巴拉河中上游的雷山縣郎德鎮烏流、也改、排夫三個苗寨于“丙子”日(即11月27日),便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按照古禮,客人要帶一只雄鴨,三、五、七、九尾(要單不要雙)鯉魚、一壺米酒、一包糯米飯,以及糖果、鞭炮等禮品。客人進屋前,要放一串鞭炮,告示主人接客。主人一家老少接禮后迎客人進家。客人帶來的鞭炮從門口放進屋直到中堂欄桿外,以示節日祝賀。當天從上午10點至下午7點,整個苗寨炮竹聲接連不斷,驚天動地,煙霧的海。
“子”日這天晚餐,按古禮,是用客人帶來的魚鴨作佳肴。節日用餐,忌素菜上桌。節日的每個時辰都有其內容。這些天,每家來的客人少的幾人,多則十幾二十人不等,賓主一堂,歡歡喜喜。凌晨5時30分,即“丁丑”日(即11月28日)到了,各家各戶放了一串鞭炮。
6時許,各家賀大節的殺豬時辰開始了,三個苗寨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豬叫聲。各家門前,人們忙碌著燙豬、剮豬。按照古禮,捅刀勇夫,應是客人充當。殺豬的古禮程序也挺復雜,豬捅死后,先用小把稻草蓋上,約莫幾分鐘后點火燒毛少許,然后用開水燙豬剮豬。這天,人們都講“鼓藏語”,例如:殺豬叫“哐甘蘭”,意思是“貢官人”;蓋稻草叫“蒙繃”意思是“蓋絨被”;食鹽巴叫“腦甘秀”,意思是“吃草木灰”(由于過去貧窮落后交通不便,沒有食鹽,只好割青草燒灰當鹽巴食用);酒足飯飽后叫“滿倉了”,意思是糧食豐收堆滿倉;客人酒足飯飽時,應禮貌地向主人或同桌的人們說:“你們慢吃!”主人聽到后,講“再吃一碗或喝一懷酒!”客人回答:“滿倉了”……。這樣,主人才高興。11月28日這天的盛餐,是用煮熟的“倉門肉”,即把豬胸肉切成大塊,每塊約2-3兩,同桌客主每人食用一塊到數塊,吃了“倉門肉”意在吉慶,望來日生活更幸福。當天中午12點至18點,三個苗寨集中在鼓場分別舉行了“牯牛放斗、馬刀交接、蘆笙送祭牛、送牛祭鼓”儀式活動。
各家客人來已有兩天,該是回去的時候了。飯后,客主們喝得已是雙眼朦朧,半醉半醒。各家客人在主人的歡送下,挑著主人的回送禮品——一頭是豬大腿,另一頭是糯米飯和幾小塊豬肉,蹣跚而去。
11月30日“卯日”這天,各家還添了蒸糯米打粑粑的內容,那佳肴就更豐盛了。這些天,男女老少都身著節日古裝、盛裝,笑逐顏開。在苗寨里,飛歌、酒歌此起彼伏,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辰”日的趕早餐,就是比誰家用餐早,誰家就勤勞致富。這天早餐,添了雞、鴨、魚的佳肴。天未明亮,各家各戶的中堂欄桿外或門前的鞭炮開始響聲了,凡是響起炮竹聲的戶,他家就用餐了。那些古禮與古儀式仍在繼續,別具一格民族風情令人迷醉。
12月1日這天中午12點,三個苗寨群眾集中到烏流小學、干戰略舉行“下鼓”儀式。12月2日至5日,男女老少,身著節日古裝、盛裝“引鼓”串寨活動,每到一個村寨,踩銅鼓、跳蘆笙到晚上12點鐘。
進入第九天舉行長達13天的踩銅鼓、跳蘆笙,男女籃球賽,牛王、鳥王爭霸賽,苗族遷徙賽,苗族飛歌、對歌、酒歌大賽等項活動。將于12月19日(最后一天),三個苗寨集中到鼓場舉行送鼓儀式和發節日紀念品。
苗族“鼓藏節”本是苗家最為隆重的節日,而在苗族聚居的巴拉河中上游的烏流、也改、排夫苗寨,節日的氣氛就更濃了。節日里,國內外藝術家和新聞工作者紛至踏來采訪。節日里,苗寨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里。真是首首飛歌迎客人,曲曲酒歌送佳賓。
節日里,寨老們酒足飯飽之余,都談論著時代的變遷。這次“鼓藏節”自然成了談論的主題。年近七旬的文志美、文志清兩位老人接受筆者采訪時說:“30多年前,我們這里過‘鼓藏節’,由于貧窮,每戶僅殺一頭豬或兩戶殺一頭豬。在改革開放后,烏流廣大農民衣足糧豐,畜禽滿圈,這次‘鼓藏節’,各戶殺豬,少則兩頭,多則五、六頭,也改村文往九家有30多組親友便殺了9頭豬,每一處親戚送一支豬大腿,因而節日氣氛比以往任何一次更濃,也更隆重多了”。
節日期間,懂得古禮與古儀式的長輩們都用“鼓藏語”對話,那一句句風趣而又情味深長的苗家節日專用語,至今還時時縈回于記者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