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稱,食品欺詐已出現在美國市場上幾乎各種食物、飲料和調料中。圖為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一家食品超市參觀。(資料圖片)
食物檢測法
DNA檢測:從魚、肉等食物甚至大米、咖啡中提取DNA比較。
同位素分析法:可分辨出一種魚子醬原料是來自芬蘭還是美國某條小河。
據新華社電 昂貴的羊奶酪實為普通牛奶酪,所謂鱘魚子醬竟由密西西比河白鱘魚制成,“純蜂蜜”其實摻雜玉米糖漿和甜菜,“高級番茄醬”原料是爛西紅柿。
美國《華盛頓郵報》3月30日報道,食品欺詐已出現在美國市場上幾乎各種食物、飲料和調料中,包括糖、醋、酒、果汁、蜂蜜、橄欖油等。
其中,海產品造假現象尤為嚴重。美國國家海產品檢查實驗室抽樣調查數據顯示,1988年至1997年間,美國小販出售的海產品中,34%亂貼標簽或冒充其他種類產品,大約77%的甲魚產品標簽有誤。
科技發展讓檢測食品來源和成分不再是難事。眼下主要有脫氧核糖核酸(DNA)檢測和同位素分析兩種檢測方法。
使用脫氧核糖核酸檢測法時,技術人員可從魚、肉等食物甚至大米、咖啡中提取脫氧核糖核酸,而后與樣本數據庫比較,即可分辨出“冒牌”食品。
同位素分析法則更為精確,可分辨出食物之間的微小差別。比如,一條魚是野生還是養殖、一種魚子醬原料是來自芬蘭還是美國某條小河。
紐約市兩所高中學生在洛克菲勒大學和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指導下,利用上述兩種方法檢測超市食品。他們發現,在隨機購買的66種食品中,11種存在亂貼標簽現象。
面對呼聲和抱怨,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承諾創立一套食品安全監管系統。
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下屬食品安全和應用營養中心執行主任珍妮弗·托馬斯說,一旦發現疑似食品欺詐現象,就會通知聯邦管理部門。這一機構將定期與另外兩家相關機構互通信息,打擊海產品造假。另外,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還為西雅圖辦公室添置價值17萬美元的脫氧核糖核酸檢測設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