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浦路全棉睡衣:近10天日漲1塊 價格已是去年1.5倍
核心發現
棉花漲了170%,棉紗漲了150%,棉布漲了30%……每個上游環節都宣稱:為了保證產業鏈的延續,他們不得不吃點虧,讓下游環節不放棄他們。而最后,當消費者買到成衣時,一件100元的衣服已經賣到了至少112.4元。
按照紡織業業內人士的說法,這波棉花漲價的原因之一是供需關系所致。同時,有收棉老板認為,60%的新疆棉花都囤在投資客手中,游資是這波漲勢的幕后推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提出的“禁止各商業銀行向從事棉花收購的個體和私人發貸”和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說法也都印證了這一觀點。
一件原價100元的女裝,面料成本增加8.4元,輔料、人工成本上漲4元。即使廠家、批發商、零售商維持原利潤,這件女裝目前的價格也達到了112.4元。
趙佳峰 制圖
11月5日,七浦路上的“新金浦箱包服飾市場”里,從事睡衣批發的店主汪玲(化名)正在清點貨物。不到15平方米的店面里,各種睡衣堆得滿滿當當,但從早上6點開門直到正午,都沒有等來批發的客人。
被戲稱為“cheap路”的七浦路,一向以價格低廉著稱。然而,七浦路上的商客們,在一片漲價聲中,也開始悄然提高價碼。當“瘋狂的棉花”從今年9月2日起一路大漲170%時,整條服裝產業鏈都身陷漲價壓力中。
批發商:廠家每天漲1元
兩個月時間出廠價超過了批發價
汪玲的主要客戶是那些街邊服裝小店與“淘寶店”的店主們。由于天氣漸涼,多層棉的加厚睡衣成了她店鋪里目前的主打商品。這種款式的睡衣,在“淘寶店”的網購價格通常在100元~130元。
由于面料采用全棉,在這波漲價風潮里,這類睡衣的漲幅也是最大的。汪玲告訴早報記者,就在10天之前,他們從廠家拿貨的價格還是每件70元~80元。短短10天里,每件睡衣的出廠價已經提到了80元~90元。
“這種睡衣一層要耗費2米左右的布料,三層棉,等于一件衣服就要6米的料。就這十幾天時間,每米棉布的價錢就漲了1元多,乘6米就差不多10元了。”汪玲很能理解廠家的苦衷,但這種幾乎每天漲1元的狀況還是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期。
“價格已經差不多是去年的1.5倍了。”汪玲回憶,去年同期,這個款式的睡衣出廠價在60元左右。一年間,雖然服裝一直在漲,但今年下半年漲幅尤其猛烈,“漲得這么厲害這么快,還是第一次。”
對汪玲而言,漲價不是一件好事。雖然她也同樣將批發價提高了近10元,但她仍覺得自己吃了虧:“我賣衣服原來賺多少,現在差不多還是賺多少。但漲價了之后銷量肯定會跌。”另一方面,為了留住老客戶,汪玲有時候還得自己“吃進”漲幅,“廠家加10元,可我不敢對零售商加10元,有時候加個六七元對方就很不滿了。”
在一家批發棉毛衫褲的鋪位,店主陳小麗的感受同樣是“生意難做”。
陳小麗銷售的棉毛衫褲同樣是全棉的材質,也同樣漲了10%以上。“兩個月前,我拿貨22元,出手24元。現在,我進貨就要25元,出手27元。我要是不提價,進貨價就比出手價還高了。”陳小麗無奈地表示,自己并未從漲價中得到利潤,銷量卻有所下降。
服裝廠:承受全方位漲價
一件大衣成本從120元漲到160元
對于大批中小型服裝企業來說,“瘋狂的棉花”正在逼迫它們的產品價格走上“瘋狂”之路。
第一紡織網的總編輯汪前進告訴早報記者:“對于品牌溢價比較低的小企業來說,面料的成本可能會占到服裝出廠價的六七成。”而數據顯示,普通棉布的價格近兩個月來已經上漲了20%~30%。
早報記者以七浦路市場的一件普通針織女裝為例進行了計算。這件女裝原來的零售價在100元左右,零售商從批發商手中拿到的價格為45元,批發商從廠家的進貨價格則為40元。在這40元中,按照七成的面料成本計算,面料價格28元。漲價后,面料成本增加8.4元,加上人工、輔料、運輸、倉儲等其他費用的上漲,出廠價就比漲價前高了12.4元。即使廠家、批發商、零售商維持原利潤,這件女裝目前的價格也達到了112.4元。
一位從事棉花收購的老板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預言,“明年春裝至少要漲30%。”
面料之外,其他因素也在催漲服裝價格。即使對那些較少使用棉花的制衣企業,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
“廣應達”是上海服裝界的老牌子,由于產品以大衣為主,毛呢等面料漲幅并不像棉產品那么大,但目前看來,成本的上漲是全方位的。“輔料漲了60%,運輸、倉儲的費用都不同程度上漲,漲得最多的是人工,已經漲了50%。”該廠張經理告訴早報記者。
“原來一個制衣工人的月薪是2000元起,現在提到3000元都很難招到人。”張經理介紹,“制衣是計件算工資的,像這樣一件大衣,工人做一件能拿50元,我們都開玩笑說開廠是‘為工人打工’。”張經理指著一件毛呢大衣告訴早報記者,一年來,這件大衣的成本已從120元漲到了160元。
“扣子從1元漲到1.6元,內襯等其他輔料漲幅也差不多;人工從40元漲到50元甚至60元;面料倒是沒怎么漲,只漲了5元左右。”張經理表示,如果加上運輸、倉儲等環節的提價,一件大衣的成本比之前高出近50元。“這樣子下去,做實業生產,還不如專心做銷售,把生產放棄掉。”
棉紗與棉花“共進退”
棉花漲多少,棉紗就跟漲多少
在這波服裝漲價潮中,最大的起因無疑是棉花價格的暴漲。
國家棉花價格指數記錄了每個工作日內地七大區域市場棉花現貨成交價的平均值。其中,代表“3級,纖維長度28毫米”的328棉與“2級,纖維長度29毫米”的229棉是國內數量最大、使用最為普遍的“標準棉”。
直到今年9月2日之前,“328指數”都是一條平緩上升的曲線。而自9月2日起,這條曲線突然從丘陵變成了峭壁: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棉價從9月2日的18012元/噸陡升到了11月10日的30861元/噸,漲幅超過170%。而“229指數”的圖形曲線與“328指數”如出一轍。就在11月8日七部委緊急下發通知,要求穩定棉花市場價格之后,328棉與229棉依然在一日之內分別暴漲3.44%與3.53%,創下一個月以來的日漲幅之最。
期貨市場上,棉花的價格也一再走高。
棉花大漲,棉紗企業的價格水漲船高。早報記者采訪了衢州市常山縣民盛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姜屹,這家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棉紗、棉線。姜屹的回答干脆利落:“棉花漲多少,棉紗就跟漲多少。我們現在也漲了至少150%。”
棉紗企業無法壓縮成本,直接導致了服裝企業的成本猛增。上海國際服裝服飾中心秘書長劉亞卿告訴早報記者,服裝企業在棉花漲價浪潮中會首先受到沖擊。“價格上漲對出口、內銷都會帶來影響,而原材料的上漲會讓服裝企業原本就不大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甚至連街頭賣襪子的小販都能感受到這種壓力:“前幾天去拿貨,廠里說暫時停產了。他們盤子小,不敢囤太多高價棉。”
最受影響的還是外貿企業。由于外貿訂單要走更長的流程,耗費時間也更多,在隨時暴漲的原料價格面前,最后的成交價格往往與實際成本產生偏離。
棉價是如何漲起來的?
收購價不正常,有資金在里面炒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克蘇市是新疆最大的產棉區,棉花產量達到全國的10%。一位阿克蘇市的業內人士向早報記者透露了棉農們的種棉成本與收益。
一畝棉花通常能產棉300公斤左右,由于今年的氣候良好,這個數字還有一定的上浮。而棉農的成本近幾年來基本沒有大的差異,均在1500元/畝左右。“今年的棉價明顯不正常。”據這位業內人士介紹,往年,棉價高低的指針通常是“兵團棉”的價格。所謂“兵團棉”,是指由建設兵團種植的棉花。棉農在兵團承包棉田,能享受國家的稅收、補貼,但國家統一收購價要略低于市場收購價。“去年兵團棉的收購價是7.5元/公斤,今年提高到8.5元/公斤。”但是,今年市場收購價卻高達12元/公斤,有的地區甚至達到了15元/公斤。按這個價格,棉農能凈賺3000元/畝。
棉花的收購價是向棉農手中收購籽棉的價格。當籽棉經過加工處理成為皮棉,折算掉損耗后,價格約為24718元/噸。但多家企業的業主告訴早報記者,目前能夠拿到的現貨棉花,價格都超過31000元/噸。
上海鑫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皮棉銷售的企業。在新疆收購棉花的同時,作為上海公司,鑫厚也試圖就近尋找貨源。
“目前我們正在江蘇直接收購棉農手里的棉花,價格也不低,折成皮棉后就已經28000元/噸了。”據該公司的林經理介紹,這個價格基本上是去年同期的一倍。“我們的策略就是快進快出。好在下游企業現在也轉變了觀念,訂單很多,大家都想著快進快出。”
對于棉花漲價的原因,林經理支持“游資炒作”一說。就其對市場的觀察,他認為,目前新疆的棉花有60%甚至70%都握在投資客手中。
阿克蘇市的業內人士告訴早報記者,“大批溫州客涌入新疆炒棉花,現在自治區的農業銀行和農業合作社已經停止借貸,用意是要抑制炒棉。”
這個可能性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10月12日發布的《關于切實做好當前穩定棉花市場工作的緊急通知》中得到了印證。《通知》稱,“要嚴格信貸審核, 對獲得2010年度棉花貸款資格的棉花購銷企業進一步審核篩選,保證資金安全。禁止各商業銀行向從事棉花收購的個體和私人發貸。”
昨天,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了進一步印證,周望軍表示今年物價上漲過快有熱錢炒作的因素,“棉花每噸漲到了33000元,這就是資金在里面炒作。鄭州交易所11月8日棉花期貨一天成交300多億元,大大超過了正常的范圍,換手率很高。”
業內人士分析后市 “低價棉”或一去不復返
上海中期的期貨分析師見驚雷認為,目前棉花價格高位運行的原因之一是供求關系的推動。
見驚雷表示,雖然七部委在11月8日聯手發文要求穩定棉價,但這一措施可能無法真正意義上平抑棉價。“政策上的調控可能會對游資帶來警告作用,但是沒有大政策的改變,供求關系不發生變化,棉價就不可能真正下降。”他口中的“大政策”包括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提供棉花種植補貼等。“目前的這種打壓,反而可能是多頭進場的機會。”
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預測,“低價棉”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棉花價格可能借著這次漲價的東風,踏上新的平臺。汪前進認為,目前的調控“不是實質上的”。“棉價可能會借此機會上一個大臺階,在新的價格平臺上運行。”他預測,之后的很長時間內,棉價都可能超過25000元/噸,“即使現在,說棉價30000元/噸就是偏高,還是太早了。”(史寅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