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11月4日報道 悠悠清水江,錦屏杉木鄉。
貴州省黔東南州的錦屏縣,擁有幾個“林業之最”:譽滿海內外的“杉木之鄉”;清水江“木商文化”發祥地;至今保有世界獨一無二、不可再生的10萬件珍貴“錦屏文書”……
這些,如一串“金鑰匙”,打開了錦屏幾百年來山常青水常綠的“社會基因密碼”。
“貴州林業在黔東南,黔東南林業在錦屏。”現在的錦屏,是貴州10個重點林業縣之一,全縣擁有鄉村林場376個。
林業是錦屏經濟的支柱,支撐這一支柱的正是鄉村林場。
錦屏縣委書記陳英華告訴中國綠色時報記者,2007年,錦屏作為貴州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針對鄉村林場種類多、產業形式多樣的實際情況,決定堅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做法,“兩步并成一步”走,把先“分山”后“聯營”合并成一步,通過均股均利的方式為林農明晰產權,直接走向“聯營”。
錦屏縣新化鄉新化司村有9235.9畝集體山。其中,與春蕾林場聯營8432.3畝,與新源林場聯營453.4畝,成為一個以杉木用材林為主,柑橘類經濟林為輔,基本消滅荒山荒地的林業特色村。
新化司村村黨支書歐陽世豪說:“確權到戶后,利益分配更具體,林農造林營林的積極性更高漲。基礎改革完成后,全村流轉的林地面積是林改前的1.2倍,人均比上年增收260元。”
錦屏縣縣長袁尚勇給記者透露了心里話:2007年改革之初,在實行分戶經營還是繼續以林場的形式經營時,面臨很多困惑。“分不是目的,關鍵是如何實現規模經營。老百姓要想單家獨戶從事大面積的現代林業生產是很難辦到的。”
堅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改政策后,錦屏及時把承包經營的林地進行股份量化到戶,如實逐戶發放股金本,林農憑股金本進行股份分紅,“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
在錦屏,鄉村林場具有悠久的歷史。從1958年平秋鎮萬豐村誕生第一個林業生產合作社起,錦屏鄉村林場經歷了1965年-1984年的發展、鼎盛時期,也經歷了1985年“大包干”的挫折時期。
錦屏縣林業局副局長楊通燦說,實施林改過程中,縣委、縣政府旗幟鮮明:“凡集體管理較好、群眾滿意且不便分戶經營的集體山林,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辦法,將林木和林地的產權以股份的方式落實到人、到戶實行集體經營。”
記者前往錦屏采訪時,錦屏林改的基礎改革部分已基本完成。據統計,全縣376個鄉村林場沒有一個因林改被分掉。“相反,通過林改,制度建設得到加強、股份合作得以改造……鄉村林場管理更加規范,實力更加雄厚。”楊通燦說。
“造下一片林,留下一幫人。建好一座城,富好一片民。”楊通燦動情地告訴記者,這是他最大的心愿。
幸運的是,由于敢于探索,堅持“兩步并成一步”搞林改,如今,錦屏正走在深化林業改革,促進規模經營,推動鄉村林場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上。
基礎改革后,為了扶持鄉村林場,錦屏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政策傾斜,待遇優惠:國家育林基金、銀行林業貸款等資金投放,優先安排給鄉村林場。建立森林資產評估中心,鼓勵縣內外企事業單位購買鄉村林場中幼林,解決林場林木生長周期長、受益慢的矛盾。
強化管理,健全體制:完善《鄉村林場管理辦法》、《鄉村林場會計制度》等規章制度,確保分紅時林農拿“大頭”、得實惠。嘗到甜頭之后,林農自愿將已經到期的土地繼續承包給林場經營。
科技興林,多種經營:確保鄉村林場造林質量,培養林業技術人員。同時在以林為主的前提下,鼓勵鄉村林場用15%左右的林地發展經濟林及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
“現在林場越辦越興旺,2009年,錦屏全縣鄉村林場年多種經營收入達2300余萬元。”楊通燦十分自豪,他的愿望正一點一點變為現實。
在50多年的林場建設中,錦屏魁膽林場、菜園林場、春蕾林場、三八林場等多次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表彰,同時也涌現出了很多致力林場建設發展的風流人物,如全國勞動模范、魁膽林場原場長王佑求,全國綠化勞動模范、春蕾林場場長楊通華等。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錦屏林業沐浴著更和煦的春風,錦屏的376家鄉村林場,正在更快地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