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余勁松 特約記者 張希才) 近年來,在雷山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抓“兩基”攻堅為契機,切實抓好雷山教育事業的飛躍式發展,雷山教育工作呈現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景象。2010年,全縣891人參加高考,高考錄取本科247人,錄取?217人,錄取率53%。該縣今年的中考成績也取得了顯著提高,高中錄取劃線396分,在全州排名第三位。
堅持質量興教的目標 努力實現優質教育
質量就是一所學校的生命力,在實現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時該縣從上至下都以此作為共識。怎么抓質量?質量怎么才能提高?該縣從抓好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入手,一系列教育部門出臺的教學管理制度給學校找到了管理的辦法,鼓勵并實行獎勵制度再配合年終校長績效考核使得制度落實到位優劣評比一目了然,一改過去校長們不知道抓什么工作好和校長工作好壞不怕下的情況,用好一名校長,校長用好了教師學校自然就精神煥發,終于出現了教師比優秀比奉獻學生比成績比競賽的局面。該縣在2010上半年僅開展全縣優質課和論文評選活動就有11次,參賽教師達到214人,參加州優質課評比有10人獲州級獎,高中體育、小學英語、小學語文技能均獲州級一等獎,15篇論文獲州級一等獎。全縣486名中小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全國初中化學競賽獲二等1人,三獎等獎1人,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一等獎1人,三獎等獎2人,全國“希望杯”中小學數學競賽二等2人,三等獎17人。
堅持民族文化進校園 突出素質教育特色
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該縣還注意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雷山縣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全縣各校都實施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突出地方教育和學校特色。《農村初中實用科技》、《黔東南地理》、《黔東南歷史》等地方課程走進學校課堂,《雷山縣鄉土文化教材》成為全縣中小學民族文化課的輔助教材之一。如西江小學開設了刺繡班、蘆笙舞蹈班,學校開展的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多次接受中央、省、州領導的檢查,獲得了較高的評價;雷山二中利用豐富的苗族文化資源,建有苗族民間工藝、苗族民間文藝陳列室,用苗族音樂作為上課鈴聲,利用苗族銅鼓舞、蘆笙舞編排成校園民族廣播體操等的民族課間操成為了學校的一張名片,縣外多所學校紛紛前來觀摩學習。在今年九月秋季開學時,該縣擴大了苗族飛歌、苗族舞蹈、苗族刺繡、苗族習俗等納入中小學校課堂教學內容的范圍,進一步用民族文化來豐富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學生素質教育和熱愛家鄉的目的。
堅持教育優先的戰略 推動教育科學發展
當你走進雷山縣,不管是縣城還是邊遠的農村,你會看到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優美、最舒適的環境是校園,這些都是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經費優先考慮、優先安排、優先發放的“三優先”原則和多方籌措教育經費,加大學;A設施建設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分不開的。該縣在財政資金困難的情況下,優先考慮教育發展,不斷增加的教育經費投入,學;A設施不斷完善,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建設學校中出現了掌雷小學感人的“背進大山的學!笔论E。2006年以來,全縣新征土地用于學校建設50000余平方米,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新建的西江小學、城關幼兒園、縣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在建的雷山四中、掌雷小學和將建的達地民族學校、農村邊遠艱苦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必將解決邊遠學校的校舍簡陋和緊缺問題,進一步改善了中小學;A設施條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