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騰訊網消息 楊啟明,男,45歲,貴州省雷山縣公安局西江派出所教導員兼千戶苗寨社區民警,當地苗族同胞都親切地夸贊他是“天下西江的守護神”。
“貴州名片”遭遇“老虎灶”
西江千戶苗寨被稱為“貴州名片”,因“民族建筑的瑰寶”和“歌舞的海洋”聞名已久,2006年被聯合國列為中國35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苗寨聚居著1200多戶苗族群眾,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
然而,就是在這些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情后面,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消防安全問題。由于苗族群眾大多聚族而居、靠山筑屋,木質結構的房屋密集,加之用火方式落后,至今還沿用以木材、木炭和柴草為主的“老虎灶”及火桶、火盆烘烤食物和取暖的用火方式,稍有不慎引發火災,很快就會將火勢席卷整個村寨。特別是一些村民迷信地認為火災是“神火”、“天火”,遇上火災常常聽天由命,不去積極撲救和預防。所以,許多苗族村寨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蔓延很快,極易導致“火燒連營”,一戶失火,全寨遭殃。“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把火燒回解放前”,“燒了一個寨,毀了一片林,苦了幾代人”,便是對黔東南州農村火災后果的真實描述。
1989年,退伍回鄉當上民警的楊啟明分配到西江派出所后,所里安排他分管消防工作。打小就親眼目睹過苗寨大火的楊啟明深知做好這份工作事關千戶苗寨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一方的民生。他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好西江的消防工作,絕不讓這個有著數百年燦爛歷史文化的古鎮遭受火魔的涂炭。為了盡快熟悉業務,他自費購買了常用的消防安全書籍,自學了大量農村消防安全知識外,還有空就往村里跑,逐村逐戶地宣傳防火常識,引導村民樹立科學用火的意識,防止用火不當引發災害。幾個月下來,他人跑瘦了,腿也跑細了,但西江鎮的20多個村卻在他的堅持下,全部都建立起防火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每個村寨都組建起義務消防隊,村干部每天挨家挨戶地檢查火險隱患,村民們開始用原始的方式輪流在晚上鳴鑼喊寨,隨時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為了建立牢固的“防火墻”,使村民遠離“火魔”,他還在消防部門的配合下,積極在西江鎮推行“改灶、改水、改電、改寨”工程,鼓勵村民改變原始落后的用火方式,對老化的電線和不規范的安裝線路進行調整,在村寨中開辟防火線,修建蓄水池,安裝消防栓,配備滅火器材。經過他長年累月不懈努力,鄉親們逐漸改變了延續多輩人的用火習慣,自覺撤除了600多支易引發火災的老式煙窗,改造了700多口火星亂飛的“老虎灶”,柴草也堆放到安全部位。
由于當地的經濟還十分落后,一些“特困戶”家庭沒有能力“改灶”,他就從自己的工資中掏出錢來,張家100、李家200,為他們買來水泥和火磚整改“老虎灶”。羊排村的蔣志元夫婦都已年過七旬且無兒無女,此時已當上了副所長的楊啟明立即與所里另兩名民警共同為老人捐款800多元,買來建筑材料和電燈、電線送到老人家里,并親自動手攪水泥、砌火磚,重新布置電路。就這樣,他一頭扎進十多戶經濟困難、沒有勞動力的“特困戶”、“重點戶”家中,一連忙乎幾個月,徹底完成了“老虎灶”和電路老化的整改工作,排除了隱患。
多年來派出所經費不足,楊啟明就是在這樣極度艱苦的條件下,為西江苗寨爭取到大量的消防設施,先后在苗寨里安裝56個消防栓,購置4臺機動泵,以及大量的消防袋、水槍等滅火器材。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個人也積極捐獻,據他的同事回憶,這些年來,他為村民“改灶、改水、改電”所掏出的工資起碼也有7000多元,使西江的消防工作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質的飛躍。
楊啟明深知:做好防火工作,還必須警鐘長鳴。2000年,他經過多方籌資買來一套簡易的廣播設備,在不足20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建立貴州第一個農村消防廣播站,親自擔任播音員,用鄉親們熟悉的苗語進行廣播,每天早晚各一次,不斷地向大家宣傳消防知識。特別是在苗族群眾的“吃新節”、“苗年節”等民間節慶活動期間,他更是不間斷地反復向村民和游客提示險情隱患。
2008年初,貴州遭遇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凝凍災害,山高路遠的西江千戶苗寨連續多日停電停水,致使消防管道結冰堵塞,村民的生產生活遭受極大困難,消防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為了及時排除火險隱患,楊啟明不分晝夜帶領義務消防隊員走進各個村組鳴鑼喊寨。同時他還想方設法采用開水淋、稻草燒、鋼釬捅等方法搶修結冰堵塞的消防栓,使全寨的消防栓每天都能正常供水。這一期間,由于山路凝凍濕滑,有一次他不慎跌下數米高的路坎,造成右手手腕脫臼,一個多月后才恢復。
正是通過他長年累月的努力和付出,“千戶苗寨”創下了連續30年沒有火災事故的紀錄。許多經歷過苗寨大火的老人都感嘆說:“以前,我們天天都擔心大火從我們寨子經過,晚上做夢都時常被驚醒。自從有了楊啟明后,我們睡覺都塌實了。”
“西江不能沒有你……”
自1989年來到西江派出所,楊啟明從普通民警干到副所長、所長、教導員兼社區民警,20年來,他信奉的只有這樣一個道理:“是塊煤就要燃燒,是個人就要奉獻,枉在世上走一回不值。”
2001年,局黨委將他調任距離縣城較近的方樣鄉派出所任所長。可他調走才一年時間,西江鎮的領導就聯名向縣委縣政府上書,要求把楊啟明調回西江派出所,理由就是一條:“西江千戶苗寨的消防形勢嚴峻,西江不能沒有他。”因為雷山縣委縣政府對西江立過軍令狀:西江千戶苗寨不能燒,也燒不得!對此,楊啟明無條件地服從了組織的決定。他說:“現在的西江,已經不是地域和名稱意義上的西江了,西江,是中國的西江,是世界的西江。如果因為我們的疏忽而毀掉了西江,我們都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對于西江的父老,楊啟明是個合格的警察。可是對于家人來說,他卻是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楊啟明的家就住在西江鎮上,可是他很忙,忙得幾乎犧牲了所有的節假日和雙休日,很少有時間顧及妻子和女兒。妻子沒有工作,且體弱多病,家庭的擔子全部壓在妻子肩上。農忙季節,楊啟明不能回家,妻子還得自己請人犁田、栽秧打谷。妻子因身患心臟病多次住進醫院,而他卻沒有時間守護在妻子身邊。為此,妻子曾一氣之下將孩子交給父母照看,只身前往廣東打工。局領導得知情況后,派專人到廣東將他妻子找了回來。“在我的記憶中,爸爸從來沒有送我到學校,沒有帶我和媽媽去逛過一次商場……”,這是今年上高二的女兒含淚道出的心里話。女兒上高中后,妻子在縣城里租了一套住房,一邊照顧女兒讀書,一邊靠家傳的刺繡手藝維持生計。
盡管如此,妻子在家屬座談會上還是動情地說:“我們娘倆早已習慣了他不在身邊的日子。誰讓他是警察,誰讓我又嫁給了警察呢?”
“千戶苗寨認定他……”
由于千戶苗寨的村民特別認定踏實做人、認真做事的楊啟明,加之這里消防工作的特殊性,縣公安局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楊啟明改任為派出所教導員兼千戶苗寨社區民警,繼續分管消防和治安工作,楊啟明沒有辜負組織和群眾的信任,仍一如既往地履行著他苗寨衛士的責任。
隨著近年來千戶苗寨旅游的發展,西江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來,帶動起千戶苗寨的苗族銀飾等旅游品商鋪日益興旺,苗寨里連續發生了一些盜搶案件。針對這一新的情況,楊啟明一方面加大對轄區的巡邏管控力度,帶領民警盡最大力量確保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他還發動起村里的聯防隊、義務消防隊與派出所聯防聯動,連續打掉2個在西江盜竊銀飾店鋪和游客財物的盜竊團伙,偵破8起系列盜搶案件,為商戶和游客追回了被盜財物。
為了“美麗的西江”更美麗
長相憨厚并略顯口拙的楊啟明逢人總是笑瞇瞇的。寨子里不管誰家有事找到他,他都會很樂意去做,而每當有人向他道謝時,他卻總是說“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千戶苗寨旅游開發前,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的是種植農產品和打工。為此,每當農忙季節或村民集中外出打工時,他都要主動帶領所里的民警走村入戶上門為群眾辦好事。一天凌晨2點,天正下著大雨,正在當班執勤的他接到開覺村一村民的求助電話,說顧永文夫婦7個月的男嬰身患重病,村里衛生室醫治不了,急需轉到10多公里遠的鎮上就診。得知情況后,他二話不說,立即冒雨驅車趕到村民家里。由于這戶人家沒有雨傘,他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孩子嚴實的包裹起來抱上車,把孩子和他父母一家人都快速地送到鎮醫院,并以個人名義進行擔保,使孩子得到及時治療。當孩子脫離危險的時候,天已經大亮,而此時的楊啟明已經累得睡著在醫院的長椅上,被大雨澆透的衣服也幾乎被他身體的熱量暖干。事后,孩子的父母拿出他們打工積攢的100元現金感謝楊啟明,楊啟明婉言謝絕,于是孩子的父母逢人便說:“楊啟明就是孩子的再生父母,要不是楊啟明及時出手相助,孩子可能就沒命了”。
象這樣的事例,楊啟明每年都會遇到很多次。可每次他做完后,連自己也記不得是怎么回事,因為這些對他來說都太平常不過了。今年5月,《貴州都市報》刊登了北京游客李先生的一封信,信中講述李先生在西江一次難忘的旅行。原來,4月8日這天,李先生與妻子來西江游玩,結果進了苗寨才發現自己的錢夾不見了,夫妻倆一時愁得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之下,李先生在村民的指點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派出所尋求幫助。正在值班的楊啟明了解情況后,當即自己墊錢讓已身無分文的李先生夫婦住進旅社休息,接著就立即帶人投尋找。經查找,楊啟明很快就聯系到了李先生所乘車輛的駕駛員,從同樣焦急地等待著失主的駕駛員那里取回了錢夾,原封不動地交還給李先生。出乎李先生意料的是,本想請客答謝楊啟明的他,卻被楊啟明連拉帶勸的硬是扯上了餐桌,并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回想起那次難忘的旅行,李先生動情地說:“通過和楊警官短暫的接觸,我找回的不僅是丟失的錢夾,更找到了那份久違的快樂、幸福和感動。純樸的西江人用簡單而自然的方式,詮釋了人間的大真大善和大美”。那晚,盡管米酒的后勁很大,李先生還是情不自禁地喝了很多,陶醉和折服于美麗的苗鄉……李先生給自己的這封信取了個標題——《美麗的貴州西江苗寨》。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江鎮還把原來只有6個人的專職消防隊擴充到了18人,還配備了一臺能在山路上快速機動的小型消防車。據新成立起的西江景區管理局統計:今年以來千戶苗寨日均接待游客量為2900多人次,比以往增長6倍多,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9倍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這一切的改變,都積淀著楊啟明的濃濃真情與厚愛。面對榮譽,他只淡淡地說:“榮譽只能說明過去,要讓美麗的西江更美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