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5月10日,在凱里市區做生意的廖某某,興高采烈的來到凱里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把一面錦旗交給了負責打拐工作的公安民警。“感謝你們幫我找到了兒子……”廖某某滿懷感激之情。
據介紹,1999年4月25日,廖某某年僅5歲的兒子文生(化名)在家門口丟失,事發后,他與親朋好友找遍了凱里市區,沒有任何發現,隨后又四處張貼尋人啟示,“懸紅”征集線索,但是,費盡心思,尋子工作,毫無進展。警方接到報警后,由“打拐辦”牽頭,組織民警查找,也沒有結果。
在此后的10多年的時間里,廖某某帶著積蓄,走南闖北,苦苦尋找,訪問了數萬人,尋子工作沒有任何進展,倒是把所有積蓄花光了。回到凱里后,廖某某還不甘心,他又繼續做生意。“等賺點錢后,我再出門,繼續尋找。”廖某某說。
轉眼間到了2009年,國家公安部建立了全國失蹤人口及全國被拐賣兒童婦女信息庫,開展DNA血樣采集。在此情況下,凱里警方立即通知廖某某夫婦進行血樣采集。2009年11月28日,凱里警方將廖某某夫婦的血樣送到了省公安廳,省公安廳又轉送國家公安部進行比對,最后確定,廖某某夫婦的血樣,與遠在福建省石獅的文生的血樣極為吻合。
消息傳來,凱里警方迅速組織警力到福建省石獅市展開了調查和救援工作,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16歲的文生安全回到了凱里。據悉,他在當地一所學校念書,是初中二年級學生。
文生看到親生父母,百感交集,他回憶說,11年前,他在家門口玩耍,有人給他遞來了糖果,他接過就吃,隨后,就被關到一間屋子里,接著上了火車,來到福建,經多次轉賣,最后到了石獅,跟著養父母過上了穩定的生活。“養父母對我很好,把我當親兒子,我恨人販子,但我還是感謝養父母的養育之恩!”文生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