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記者代“天使老人”獻愛心 1
本港訊 (記者 楊驥 攝影報道)5月12日,臺江縣方召中學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山東省某鋼鐵企業的職工隋剛和《齊魯晚報》記者寇瑞濤,他們帶著一位退休老大夫的20000元及老人濃濃的愛,來到方召中學開展獻愛心活動,從而揭開了隋剛數年來資助我州麻江縣及臺江縣多名貧困學生的感人事跡。
奇怪來信暗藏感人故事
不久前,山東省《齊魯晚報》社收到一封奇怪的信,這封信的收信地址除了“山東《齊魯晚報》”幾個字外,沒有更詳細的信息,幾經輾轉才到達《齊魯晚報》社機動記者部,引起了一位姓王的主任的注意。
這封信是貴州省臺江縣方召中學一名叫萬天英的貧困女學生寫來的。信中說,她的父親已去世多年,家庭貧困不堪,幾次面臨輟學。后來,一位好心的山東哥哥知道她的情況后,主動給她錢讀書,讓她的學業得以繼續。但是,這位好心的哥哥一直不愿告訴她姓名和地址,她只知道好心哥哥的手機號碼,請報社的叔叔們幫她找一找……
王主任通過信件提供的手機號碼,很快與“山東哥哥”取得了聯系。這個“山東哥哥”的名字叫隋剛,28歲,在淄博張店鋼鐵廠工作。經一再追問,隋剛這才承認資助萬天英上學的事實。
隨后,機動記者部派出一名記者趕赴淄博找到隋剛采訪,于是,“山東哥哥”資助貴州貧困學生上學的感人故事終于浮出水面,隨即轟動了整個山東省。
山東青年漫漫助學路
隋剛第一次資助貧困學生,要追述到2003年,在隋剛還只有21歲的時候。他說,那年,他拿出了自己攢下的錢,購買了書本、筆等學習用具,通過郵寄的方式送給貧困的貴州孩子。
隋剛資助我州首個貧困學生,是從2005年的夏天開始。他說,當時他在家看一個反映山區教育狀況的電視片,屏幕上,一名貧困的貴州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這個女孩名叫羅秀梅,家住麻江縣碧波鄉某村,當時在鄉里的初級中學上學。羅的母親失蹤了,而父親在外打工。但父親賺的錢滿足不了一家的生活及羅秀梅姐弟的上學費用,因此,羅秀梅曾經兩次輟學,后來又回到了校園里。因為兩次輟學,羅秀梅總是比同班同學大上好幾歲。
看完了節目,隋剛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他拿起筆來,給羅秀梅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知道你是好學上進的好孩子,你只要努力學習,費用我來想辦法……一個月后,羅秀梅的回信到了隋剛的手中。就這樣,一座在隋剛與羅秀梅、貴州與山東之間愛心橋梁建立起來了。每個月,隋剛都會按時趕到郵局給羅秀梅寄去生活費,少則五十元,多則上百元。
2008年,羅秀梅初中畢業了,由于她年齡大,加之家庭貧困,她選擇了外出打工。隋剛尊重她的選擇,把愛心接力棒傳遞給了羅秀梅的弟弟。至今,羅秀梅的弟弟每月都會按時收到從山東匯來的愛心錢。
2008年下半年的某一天,隋剛拿著《福彩天地》翻閱,看到一則關于福彩資助貧困女孩萬天英的報道。萬天英來自臺江縣方召鄉巫腳交村,她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帶著她與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家里一貧如洗。
看完后,隋剛決定把萬天英納為資助對象。他打電話到方召鄉政府,問道了腳巫村支書家的電話,又通過村支書找到了萬天英的母親。然而,令隋剛想不到的是,萬天英家的情況竟然比報紙上報道的還要糟糕。當年9月分,隋剛首次給萬天英寄去了錢。此后,每當發工資,隋剛都會第一時間把錢寄給羅秀梅的弟弟以及萬天英。
最初,隋剛要找萬天英,都要撥打巫腳交村村支書家的電話,但支書家與萬天英家有些距離,很不方便。后來,村支書便把萬天英的鄰居萬雪晶家有電話提供給了隋剛。這一來,他與萬天英的聯系確實方便多了。
萬天英家的鄰居是同樣貧困的萬雪晶家,萬雪晶的父母依靠種地、喂豬掙錢,供萬雪晶和弟弟、妹妹姐三人上學。當時,萬雪晶及妹妹上初中,弟弟則上小學5年級,但萬雪晶姐妹倆每個星期三、五十元的生活費,讓沒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一籌莫展。為此,萬雪晶幾次提出輟學回家,好讓弟弟、妹妹得到更充足的錢繼續學業。但萬父不同意,他總是說,孩子,還沒到這一步,爸爸還能借到錢,等谷子收了,豬養大了,咱把谷子和豬賣出去,就能把錢還清了。
得知萬雪晶的家庭狀況后,隋剛決定把萬雪晶姐弟三人納為了自己的資助對象,每個月給他們寄去錢,讓姐弟三人安心上學。
從羅秀梅開始,隋剛共計資助過的貴州孩子有6位,其中的5位至今仍在資助中。
“天使老人”炙熱慈善情
隋剛資助萬天英等5名貴州孩子的事跡經《齊魯晚報》報道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其中,一名退休老大夫攢著20000元錢,來到了《齊魯晚報》社,委托該報社把錢送給臺江的貧困學生。
據介紹,這位老大夫長期致力于慈善事業,每攢足20000元,就會委托《齊魯晚報》或者其他媒體、相關部門把錢送到需要的地方。但這些媒體、部門中除了負責人等少數人外,竟然沒有人知道老人的姓名,為此,媒體的記者們管老大夫叫“天使老人”。
5月12日《齊魯晚報》派出記者與隋剛一道,帶著“天使老人”的炙熱的愛來到了臺江縣方召中學,為這里的貧困學生獻上老人的愛心。據介紹,《齊魯晚報》將聯合淄博電視臺、《魯中晨報》等媒體,向山東省各界發出呼吁,讓更多的好心人加入到資助黔東南州貧困學生中來,讓更多的貧困孩子得到幫助。
三次貴州行 為孩子心酸
隋剛告訴記者,這次臺江之行,是他第三次來貴州。他第一次到貴州是2008年5月12日,當時是前來看望麻江縣的羅秀梅。他先到麻江縣城,后他租了一輛摩托車趕到碧波,然后又走了2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達目的地。
“達到羅秀梅家時,我的腳起了好幾個泡,這讓我體會到羅秀梅的艱難,我就想,這樣的路我就只走一次或者幾次,但是,羅秀梅和她的父母、兄弟以及他家鄉的父老鄉親可能要走一輩子……想到這些,我很難過。”隋剛說。
第二次到貴州,是在2009年5月下旬,是去看望萬天英的,隨行的還有兩位同伴。
“到了萬天英家,我傷感,但也很欣慰!”隋剛說,之所以傷感,是因為看到萬家家徒四壁;而欣慰,則是因為看到墻壁上張貼的獎狀密密麻麻。
隋剛和同伴在萬天英家居住了兩個晚上,感嘆頗多,期間,他掏出400元錢,贈與萬天英母女,鼓勵萬天英要努力學習,走出大山。
當天下午,記者隨隋剛一行到萬雪晶家走訪。記者了解到,腳巫村是臺江縣最偏遠、最貧窮的村寨之一,距縣城34公里。這里自然風光雖好,但長年大霧籠罩,農業種植收成不豐。
萬雪晶家依山傍水的而居,房子陳舊,顯然是飽經風霜。家里光線昏暗。隋剛指頂上的電燈泡告訴記者:“你們看,這是他們家唯一的家用電器。”
萬雪晶說,她的父母都是農民,原本在家務農,去年都去了臺江縣城打零工。盡管父母拼命去掙錢,可拿到手上的總是太少,因此,萬雪晶和妹妹每月得到的生活費用加在一起不到40元。“現在有了隋剛哥哥的資助,情況就好多了,父母的負擔也減輕了。”萬雪晶說。
隨后,隋剛又帶著在記者,探訪了萬天英的家。萬天英家就在萬雪晶家旁側,因無人在家,房門緊鎖,記者們只能站在門前觀望了。比較起來,萬天英的家要新色些。“這房子是他父親在世時蓋的,別看外表有些光鮮,實際上家里什么也沒有。”隋剛說。
對話隋剛:不圖回報 愿孩子走出大山
記者:你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你的家庭狀況是怎么樣的?
隋剛:我的月工資很少,只有1800元左右,其中550元用于交付房屋貸款,剩余部分留足生活費后就捐給現在的5個貴州孩子。我的家庭也不富裕,父親沒有工作,母親退休了,工資也很底,現在我們一家五口人擠在80平方的房子里。
記者:工資不高,為什么還要資助孩子們呢?
隋剛:看到他們“上學路”走得那么艱難,我很難過,所以我要資助他們。不過,我的資助是很微不足道的,我希望社會各界行動起來,讓更多的孩子得到幫助。
記者:你的家人知道你做的這些事么?家人反對你不?
隋剛:最初我沒有告訴他們,我第二次來貴州,呆的時間有點長,家人著急了,就給我打電話,我不能對家人說謊,只有如實相告。家人沒有反對我,特別是我的父親比較支持,因為他也是個熱心人,他曾經不顧自己的危險,救過三條人命。
記者:你對得到你幫助的孩子們有何要求?
隋剛:個人方面的要求是沒有的,我不需要他們回報,也不圖回報,我只希望他們努力學習,走出大山去。另外,在他們走出大山后,如果他們有能力的話,可以把愛心傳遞。
萬天英和隋剛在一起
《齊魯晚報》記者代“天使老人”獻愛心 2
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山村----腳巫村 1
藏在大山深處的貧困山村----腳巫村 2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