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展示自己的收藏的小人書
滿滿一箱小人書
老太太整理自己的收藏的小人書
本港訊 (記者 廖強 攝影報道)家住凱里州建公司的張永勝老太太,收藏了千余冊小人書,此前,有人出了2萬元要將這些書買走,但她不為所動。她說,這些小人書,她要小心保存,留給后世子孫。據了解,這些小人書是冒著危險保存下來的,在張永勝的眼里,它不是普通的書,它記錄著兒女成長的軌跡和社會的變遷。
買小人書,只為拴住孩子的心
張永勝老家在貴陽,1958年,父親被下放到凱里,不久,她也跟著來了,被安排在了黔東南州建公司工作。
張永勝結婚后,與丈夫養育了四個子女。不過,夫妻倆都忙著上班,早出晚歸,誰來照顧兒女可就成了大問題。盡管那個時候社會治安好,沒有聽說過拐賣人口的事,但是由于凱里市區河流多,常有孩童溺水身亡的事情發生。每每聽到這些消息,夫妻倆心驚肉跳,害怕自己的孩子們突然有一天,跑到河邊去玩耍。
張永勝每天上下班,必須經過當時的凱里新華書店的門口,1970年的一天,她下班后,突然有了到書店去看書的沖動,于是溜了進去。擺在書柜上的小人書吸引了她,她順手拿起一本,翻閱起來。
翻著翻著,她突然想起了孩子們。“不如買兩本回去,讓孩子們看看,說不定孩子們一來興趣就不亂跑了!”張永勝心里想道。
她一口氣買了十幾本,其中有歷史故事,民間故事,還有文學名著的小人書版本,每一本是新嶄嶄的,彩色封面,在那個沒有電視機的年代,不說小孩,就是對大人同樣具有吸引力。
回到家后,四個孩子們看到母親帶來的特殊禮物,非常高興,像盼來了過年一般,爭搶著要看。張永勝看吵得不行,就出面協調,讓孩子們看完后交換著看。
有了小人書后,孩子們果然要老實點了,經常留在家里看看書。張永勝看到能產生這樣的奇效,一發工資,就往新華書店跑,每次回家,手上總是帶著十幾本嶄新的小人書。
小人書伴我成長
張永勝買小人書的本意是給孩子們解悶,免得他們到處亂跑。但實際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已遠遠超出了這個層面。
張永勝的小兒子小鄧今年39歲,孩提時,母親和哥姐們經常把小人書給他看,最初,他不識字只能看畫面,看畫中的人物打架、練武……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把他送進了學堂,當再次翻閱起家里的小人書,感覺就很不一樣了。小人書像吸鐵石一般吸引著他,一有空,他就鉆進了書堆里,看得連飯都不想吃了。
“是母親買來的小人書伴隨我成長起來的。”小鄧說,看這些小人書,取得的效益是“綜合性”的,首先是學到了知識和開闊了視野,讓他在很早就知道了曹操、諸葛亮、唐太宗等等諸多歷史人物和武松、林沖、宋江等小說人物。其次,就是對他的身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梁山好漢個個熱血心腸、愛打抱不平,樂于助人;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機智勇敢,見多識廣;三國故事中的劉備、諸葛亮胸懷大志,一心創業,屢敗屢戰,堅忍不拔……這些人物的個性給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他們讓我知道了怎樣去做人,怎樣去面對困難,也讓我明白了只有不斷追求進步,才能改變命運的道理。”小鄧說。
小鄧不光說,在現實中也是這樣做的,據了解,他在讀書時代學習認真,初中畢業后進了一所技校,苦學建筑學專業知識,畢業后從第一線干起,苦學苦練,至今他也成長為了黔東南州建公司的技術尖子。
“對這孩子,我們還是很滿意的。”張永勝和老伴,都這樣說。
2萬元不肯賣掉
在1970買下第一本小人書后,張永勝經常去買,短短幾年,就積累了幾大箱子,數一數,不下三四千本。
不過,現在留存的,可沒有這么多了,“文革”鬧得最兇的時候,張永勝害怕有人拿這些小人書做文章,于是,就燒掉了一部分。
“當時害怕挨整,計劃是全部燒完的,但覺得太可惜了,我就自作主張,瞞著家人把還沒燒掉的保存起來。”張永勝說。于是,她用兩口木箱子裝好了這些書,悄悄放在床鋪低下,然后在箱子上面和四周放了很多雜物作掩護,最終,這些沒有被燒掉的小人書被保下來了。
記者近日前往張永勝家采訪,看到了這些幸存下來的小人書,大約1000多本,品種還是很豐富的,其中有名著,如《水滸傳》、《聊齋志異》以及《桃花扇》、《天仙配》等,還有歷史故事,武俠故事、勵志故事、民間故事等等。從表現形式來看,有電影、電視劇版本的,有繪畫型的,其中,繪畫類最多,從收藏學上來說,繪畫類的價值比較大。此外,張永勝收藏的小人書最早的是1970年出版發行的,由于保護得好,這些小人書品相不錯,很少看到殘缺、破損現象。
張永勝告訴記者,幾年前,有一名收舊書的人不知聽誰說她收藏有大量小人書,便登門拜訪,表示愿意出2萬元甚至更高的價格將這些書買走,但被張永勝回絕了。“出再多的錢我也不會賣掉,我要把它們作為傳家寶收藏起來。”張永勝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