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 目前,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小組在劍河境內久臉村發現九股苗分遷遺址,為九股苗分遷提供了實物依據。
九股苗遺址在久臉村北面500米處的一個山梁上,由9根方形石柱得名,每根石柱代表一個分遷支系。村民吳昌魁等人說,他們五六歲時,這些石柱還有2尺高,但人們經常在石柱上緊柴刀柄和鋤頭,現在只能看到露出地表1到2寸的石頭。
久臉苗族的分遷,是因為寨子人口過多,為緩解生存壓力,于是召開各大家族會議,殺牛議事,商量分遷。
在九股苗遺址能望見的范圍內,把南東寨屋背劃為“九股祭祖山”;把南甲寨屋背坡劃為“九股祭祖土”;把緊鄰遺址北面的一丘田(約5畝),劃為“九股祭祖田”,屬臺江縣南宮鄉張氏家族管轄。由張氏先祖“金九播”在南西山栽9個石柱象征9大支系。
據臺江張家寨張志豪調查,張氏家族遷入劍河境內(昂英→久臉→)的苗族距今約有120多代,相當于夏朝時期。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劍河縣志的調查人員通過對九股苗“西”支的考證,“西”支從久臉遷到黨奉后,又經過多次分遷,歷42代到溫泉張往溝,約過了1000多年。
隨后,三普小組又查看了久臉南面0.5公里之外的3處遺址。一處叫黨固(意為踩蘆笙的地方),黨固有兩處場地,一處是蘆笙場,一處是擺長桌待客吃飯的地方,相距較近。一處叫松計,“計”是有風、吹木葉之意,是古人游方的場所。一處叫松女西丟(意為山坳上的斗牛坪)。這3處遺址分別相距0.5公里左右,呈三角形分布。專家推斷,當年這里的場面十分熱鬧和盛大。
當時的九股苗分遷后,又經過多次分遷,現已分布在黔東南的9個縣里,占黔東南苗族人口的一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