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兩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在世博園中亮相,令游人流連忘返。150位來自貴州黔東南州的演員中,13歲的小黃村歌手潘迎香成了一位“明星”,觀眾紛紛與她合影。她年紀小小卻履歷不俗,曾隨中國政府代表團訪日獻演大獲成功。盡管最后一場演出因為今天全國哀悼日而取消,但小迎香與所有演員一提到這個話題都連連點頭:“沒有遺憾,我們在心里用侗歌為舟曲祈禱。”
小黃村被稱為侗歌的“歌窩”,幾乎每個大人小孩都張口能唱。問小迎香:“你們村有多少人,幾個歌隊?”她脫口而出:“3061人,56支歌隊。”“你怎么能說得那么準確,這兩天新出生娃了沒有統計進去怎么辦?”“肯定不會變化,我都知道。”她說話有點靦腆,但沒有遲疑。
“你記性為什么這么好?”小迎香回答說:“我一會說話就學歌啦,媽媽帶著我們上山下山,一路上都唱”。
“在小黃村,像你一樣大的孩子還唱侗歌么?”“都唱的。”
帶隊老師介紹,作為全國侗族最主要的聚集區,黔東南自治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對侗族大歌的自發保護。而申遺的成功,無疑給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侗族大歌的大力保護源于榕江縣在1983年進行的一次全縣民族文化普查,當時發現學校只有漢語教學,村寨里沒有少兒侗族歌隊,侗族的童聲大歌幾近失傳。榕江縣馬上開始嘗試“民族文化進校園”和“侗族大歌進校園”,只要有侗族村寨的地方,就在學校里組織歌隊,讓歌師進學校教孩子們學侗歌。這個活動堅持了20多年,并已在全貴州的少數民族地區普及開來。在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黎平縣中小學里,不僅教孩子們學侗歌,連課間操都用侗族大歌來編。在肇興小學、巖洞中小學,甚至用漢語、英語和侗文三語教學,以此讓侗族文化能夠傳承下去。“這次來上海準備了3天的演出,孩子們排演得異常認真,但是,他們聽到舟曲噩耗傳來,睜大了眼睛,心里非常難過。大家說,停演是對舟曲兄弟姐妹最好的哀悼。”
在世界保護鄉土文化基金會的名單上,黔東南是全球18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全州有無數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以及傳統民族節日集會。原生態文化形態保存之完好,在國內很少見。小迎香說,在她的故鄉,位于從江縣的小黃村,每戶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被編入歌隊,孩子幼年時由母親替代他去歌隊學歌,五六歲時便加入歌隊。而在黎平縣世界聞名的肇興侗寨,恰逢當地最大的節日―――吃新節,整個侗寨幾乎都成了歌的海洋。鼓樓里,風雨橋上,到處都是對歌的男女,從白發老人到蹣跚孩童,幾乎人人都參與到歌的盛會中。也正因為平時常舉辦“千人侗歌”之類的盛大歌會,所以這次來世博,不愁沒有好歌隊。
帶領演出隊的黔東南州州委副書記韓卉說,侗族大歌的保護,最關鍵是環境的改善。能讓小迎香這樣的侗族娃娃從小就以唱侗歌為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不會是一句空話。“美麗的侗寨和舉世矚目的世博會相隔幾千里,卻能把千年侗歌共同唱響,這是文化遺產保護之幸,更讓人看得到它傳承發展的未來。”她還表示,盡管最后一場演出不能舉行了,但是,侗歌人關注、關懷舟曲人的一份心意,其實都在大家默默整理行囊的沉默一刻中盡現。侗歌已經完成了它有藝更有情的這次世博之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