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張維軍)今年以來,岑鞏縣注溪鄉周坪村的巖灣、大竹山和虎坳3個村民組的50戶人家(228人),自發籌集資金30萬元,征用4公里外靠近公路的2座荒山,齊心協力削平了2個山頭,平整出宅基地13500平方米,不占一分耕地建設新家園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已過婚齡青年,娶不上老婆
“不是說笑話,現在我們寨上已用不著再搞計劃生育了!近年來,光虎坳組180余人中就有10來個已過婚齡的青年男子,因寨子條件差而娶不上老婆。”村民黃光建說,他在貴陽打工的大兒子,30多歲了,好不容易談了一個女朋友,今年初的一天,兒子引來準媳婦到家中住了一宿,由于環境惡劣,準媳婦一語不發,次日天麻麻亮起床后便溜走了。
走進周坪村,筆者看見,這3個村民組分散居住在3座大山的半山腰上(見圖),四周被群山緊緊圍困,離公路最近的巖灣寨,彼此行程約2、3公里,最遠的大竹山,距公路有7、8公里。村民的田土主要集中在4公里外的山下。
注溪鄉政府副鄉長劉良海介紹,這里地質情況特殊,屬堆積型頁巖粘土,結構松散,在雨水作用下容易滑坡造成地質災害。另外,村中水源匱乏,一遇干旱,人畜飲水緊張,有時一早上才挑回半桶水。由于環境條件惡劣,群眾發家致富舉步維艱。“多年來,我們移民搬遷的愿望十分迫切。”黃光建說。
群眾全票通過搬出大山
現年32歲的彭昌智,是巖灣寨最早移民出來的、并創業發家致富的村民之一。
彭昌智稱,1998年春天,一場春雨造成滑坡,打爛了他家的房子,從此他們一家六兄弟就移民在4公里處的岑(鞏)石(阡)公路旁“安營扎寨”,種起了100畝金秋梨。自2004年后,年創收入10余萬元。同年初,六兄弟又合力貸款投資辦水廠,目前年創收入100余萬元,純收入在50萬元以上。他們一家自巖灣寨“拜拜”后,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金光大道”。彭家兄弟因此成了村里人人羨慕的“大老板”,也成了全縣的創業明星。
走出困境的彭昌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沒有忘記仍然守望在大山里的父老鄉親。他希望說服群眾像自己一樣,沖破重圍,走出大山,過上幸福的生活。
今年1月22日,彭昌智帶著自己的美好憧憬,走進三個寨子做群眾移民搬遷的思想工作。殊不知,彭昌智的想法與群眾一拍即合,竟順利獲得村民“全票通過”。隨后,彭昌智與村里協調,打算征用同村的土地建房。他的要求當即得到村里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項工作順利展開。
宏偉藍圖初顯雛形
3月初的一天,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在彭昌智的倡導下,按照群眾的統一意見,他們決定將新家園住址選定在靠近公路和自家田土較近的桐子灣的2座荒山上。于是,村人們開始投入了緊張的施工建設中,每個人都在心里繪制著他們未來“移民新村”的美麗圖畫。
經過5個月的艱苦奮戰,巖灣、大竹山和虎坳三個村民組的50戶群眾,將外出幸苦打工、或賣雞賣牲畜等積攢下的30萬元集資款,請來挖掘機,推平了2座50多米高的荒山,搬運了10多萬方土石,最終平整好了他們“美麗新家園”的宅基地(見圖)。
目前,50戶群眾按照每戶96平方米的面積,采用抓鬮的方式,在這里落實了各自建房的位置。“還有20戶目前沒條件搬遷的,我們預計用不了幾年時間,會通過各種途徑去幫助他們遷出來的。”彭昌智說,群眾這種“愚么移山”的行動,當地黨委政府獲悉后,已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重視,并大力指導幫助村民們做了很多工作。
新區建設要花10年
采訪中,劉良海告訴筆者說,巖灣等3個村民的這一不占用一分田土,追求美好生活的創舉,著實令人感動,注溪鄉黨委政府獲悉后,主要負責人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就此事達成共識,并派出鄉黨委政府干部,與該縣國土、民政等相關部門去進行匯報,爭取得到上級的資助和項目資金的支持,以期早日幫助村民們移民成功。
站在平整好的宅基地上,彭昌智左手岔著腰,面帶笑容說,新區目前安排的是有條件搬遷的50戶人家,總共4排,統一設計成兩樓一底的磚房,其中設計有花園、一個群眾活動中心和一個籃球場。
“新區旁邊修建兩排現代化養豬場,田里統一搞經濟效益高的雜稻制種,山上種植文旦柚、金秋梨等特色水果,要讓群眾遷得出、住得穩、能致富。我們預計花上10年時間達到這一目標!”彭昌智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