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先烈進獻花圈
干部群眾集體默哀
本港訊 (特約記者 楊仁海 攝影報道)9月3日,天柱縣在高釀鎮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舉行抗戰勝利65周年群眾紀念活動,社會各界干部群眾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緬懷先烈們的英雄業績。
此將士陣亡紀念碑,位于原高釀鎮,距天柱縣城12公里。1995年,該紀念碑被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36年4月,高釀鎮地良村侗族青年龍才鏗為營救無辜關押在天柱牢里的幾位兄弟,率300余侗民打進縣城,釋放所有在押人員。當時活動在錦屏、天柱的中共地下黨員王定一聞知,即策動錦屏王澤龍赴天柱與龍才鏗聯系(因他倆同系被害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王天培部下),公推王澤龍、龍才鏗為首領,聚集天柱漢寨羅秉鈞家商議組隊事宜。時值日寇已侵入中華,中國共產黨年前發布了團結抗日的《八一宣言》。經商議,即樹起“抗日救國軍”的旗幟,王澤龍任司令官。下設三個團,龍才鏗任第一團團長。抗日救國,名正言順,深得人心。僅在漢寨5天,參加者就達1600多人。白崇禧聞報后,電令王澤龍為“貴州抗日救國軍第十一縱隊司令官”,國民黨中央軍獨立三十四旅旅長羅啟疆率部由滇入黔,在黎平將這支部隊改編為一個支隊,王澤龍任支隊長。后又將編為獨立三十四旅七○一團,王澤龍任團長。該團在黎平整訓后,隨三十四旅開赴抗日前線。在淞滬戰役中,守衛上海東戰場,即太倉縣、瀏河、大場、綠灣橋一線。后又奉命在無錫常州、句容一線堵擊日軍,與日寇浴血奮戰半月,1000多人員傷亡殆盡。
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1938年,由家鄉知名人士龍友三等召開1000余人的紀念大會,宣傳抗日救國的意義和鼓勵廣大青年踴躍參軍,為國出力,在天柱高釀豎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因年久損壞,黔東南州文物部門撥款1500元,于1992年10月1日重豎此碑,并附《碑文》志之。
當日,為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天柱縣在抗日將土陣亡紀念碑遺址舉辦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活動,來自機關、學校、駐地部隊、社會各界的千余群眾參加紀念活動。
在紀念儀式上,天柱縣社會各界干部群眾向先烈致哀烈,悼念先烈,祈福和平?h四大班子領導代表先后莊嚴的向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敬獻花,緬懷革命英烈。工作人員向學生群眾發放抗日將士陣亡宣傳資料,每人都在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活動橫幅上簽名,以誓“砥礪意志,報效祖國!”
為了教育學生銘記這段歷史,牢記國恥,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精神,該縣邀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貴州省作家協會、貴州戲劇家協會、貴族定作學會會員陶光弘講述抗日將士陣亡的故事,進一步了解到抗日戰爭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一個個抗日的英雄人物,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再現了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使全體干部群眾經受了又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