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張維軍)日前,筆者來到岑鞏縣客樓鄉移民新街,看到寬闊潔凈的街道兩旁聳立著整齊、別致、亮麗的小別墅,房前兩排齊整整的桂花樹,正散發出濃郁的芳香,50多戶居民,家家鋪面開張營業,好一幅和諧熱鬧的生活畫卷。
然而,誰能想到,聚居在這里的50余戶250多位居民,在幾年前,卻是分散在該鄉各個村寨里的貧困農民。
這一切,皆得益于國家在岑鞏縣實施的異地移民扶貧搬遷項目工程。
2005年,客樓鄉異地移民扶貧搬遷項目工程于年底基本完成,一條獨具特色的移民新街初具雛形,2007年4月又完成街道硬化。
該工程,國家共投入以工代賑資金140余萬元,吸納社會資金600多萬元,建成長320米,寬50米的移民安置街后,新建了垃圾轉運站1個,防洪堤86米,排水溝800米,公路橋1座長20米,安裝PVC100#供水管800米,架設供電線路600米,實施耕地轉讓調整150畝,完成搬遷52戶256人,每戶住房面積12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24.3平方米。
從此,搬遷農戶走出了封閉村寨,成了小城鎮居民。居住條件,由過去狹窄的木房住上了磚混結構小別墅。同時安置點是鄉集鎮地,水、電、路、醫療衛生教育設施等比較完善,有效改善和解決了搬遷戶原住地過于分散,喝水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為了使搬遷戶能夠“穩得住、能發展”,鄉黨委、鄉人民政府一方面加強集鎮地的市場規劃,使搬遷戶的生產資料(門面)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并優先考慮搬遷戶的剩余勞動力的輸出就業等問題。同時,積極落實各種優惠政策,努力為搬遷戶發展二、三產業創造有利條件,多渠道增加搬遷戶收入。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該移民安置點有65%的搬遷戶已經利用自己的特長在自家門面開設了各種類型的店鋪。下寨村一搬遷戶經營鐵器打造,年收入可達到15000元;兩江村一搬遷戶利用自己的門面經營百貨,年收入達30000元;部分搬遷戶進行門面出租年收入2500元,還有部分搬遷人口加入小工行業,年收入達20000元,在搬遷人口中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從28人增加到123人,外出務工人數從原來的61人增加到92人。整條街幾乎聚集了全鄉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行家能手,成為全鄉一戶一技能的典范街。
客樓鄉移民安置點僅是該縣眾多移民生活狀況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岑鞏縣緊緊抓住貴州作為全國四個易地扶貧移民搬遷項目試點省份之一的機遇,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發展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先后實施了4期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工程項目,先后建成易地扶貧移民搬遷點13處,工程總投資2185.9萬元,搬遷農村貧困人口695戶3132人,涉及10個鄉鎮41個村。
像客樓鄉移民工程安置點的農民一樣,通過移民搬遷,該縣3000余貧困農民告別了貧困和閉塞舊環境,走上了創業發家和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