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苗族文化中心 體驗西江苗族牯藏節
——西江“千戶苗寨”將迎來十三年一度苗族牯藏節
本港訊 (特約記者 侯天智)記者日前從2010年中國雷山苗年暨西江牯藏節組委會獲悉,今年11月9日——13日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將迎來13年一度的苗族牯藏節。屆時你將觀賞到當地舉辦的牛王擂臺爭霸賽、苗族銀飾刺繡盛裝、獨特的民族歌舞展演、神秘的宰牛祭祖大典儀式和失傳千年的苗族歌舞慶典儀式,還將體驗到萬人長桌宴和同過西江牯藏節。目前該縣各項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
2010年11月9日至13日,是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苗族同胞13年一度的“牯藏節”。節日期間,當地村民家家宰牛殺豬,走親訪友、親人客人歡聚一堂,舉行隆重的祭祀、吹蘆笙、跳蘆笙舞、斗牛、唱苗歌等活動,歡慶苗族“牯藏節”。
“鼔藏節”有吃“牯臟”的習俗。過“鼔藏節”殺豬宰牛來祭祀祖先神靈的前一天,主人所通知到的親戚朋友都要來參加慶賀。娘舅家、姑爺家、女婿家等比較親的親戚參加祭祀慶典時,要包三升的糯米飯,帶上5、7、9單數的鯉魚,酒也是5、7、9斤,公鴨一只,鞭炮無數響。鼓藏節的前一天,全部吃客人帶來的賀品。娘舅、姑爺、女婿等比較親的親戚參加完祭祀慶典后返回去都要跳著豬大腿或牛大腿回去,朋友們回去時主人也要送幾斤肉回去。這樣一來,鼓藏節祭祀殺的水牯牛的肉就被親戚挑的、朋友帶的完了,只剩下水牯牛的內臟供大家吃了,所以有“鼔藏節”吃“牯臟”的說法。
雖說過“鼔藏節”要殺牛祭祖,但是現在許多地方都只能殺豬來代替了,因為十二年殺一頭水牯牛來祭祀祖先神靈,對富裕的人家來說還可以承擔,窮一點的人家就會影響到來年的耕田種地,就會影響到家庭的幸福安康。所以,后來“鼓藏頭”就召集寨老們去商議,大家一致同意,以后再過“鼔藏節”,就不要再殺水牯牛了,留水牯牛來犁田耕地,改用豬代替水牯牛來作祭品就行了。
今年西江過“鼔藏節”,就是去吃“牯臟”,只是現在以豬代牛作祭品,雖然全寨也要殺“牯藏牛”,但只是象征性。吃的不再是水牯牛的內臟,而是吃豬的五花乳頭肉,將它們切成方塊形或棱形,一砣“鼓藏肉”約有三、四兩重,用冷水煮熟后,主人用來祭祀祖先神靈完成后就可以吃了,這就是所說的吃“鼓藏肉”。只是到那時,有許多忌諱:比如主人家“殺豬”,你不能說“殺豬”,“牯藏語”叫“貢皇帝”;擺上的“鼓藏肉”很“肥”,你不能說“肥”,你只能說這“棉花”很白,一大盆一大盆的“鼓藏肉”,只能說棉花朵朵乍放;“吃飽”了,你不能說吃飽,而是說“我已經滿倉滿柜”了,這時的你,吃的不是肉,而是吃金、吃銀、吃財寶。“鼓藏肉”,老年人吃了延年益壽、小朋友吃了健康成長、大家吃了心想事成!所以,有許多東西不能隨口拒絕。
牯藏節是苗族古老傳統的信仰類型節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容,亦有祝愿豐收的含義。歷史上的這種活動一般每十三年舉行一次,盛行于貴州的黔東南地區。一個民族,以十三年來等待一個節日,此等厚重的儀式,不僅使人頓生敬重,也使人不可稱量那個節日的重量。十三年一次的苗族鼓葬節,是苗族先民書寫的生命哲學,更是對于苦難歲月之后,關于民族信仰的永恒堅守。雷山苗族同胞過“牯藏節”有它的重要內涵。
據說,當地苗族同胞過“鼔藏節”的時候,都要殺水牯牛或殺豬來祭祀祖先神靈,希望在他們的保佑下,使當地的苗族同胞在下一輪回年度里能夠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家家富裕安康、人人延年益壽、社會平平安安。
“牯藏節”是苗族同胞緬懷先人最獨特最隆重熱鬧的活動,通常13年一次,可謂全世界周期最長的節日之一,它充滿著苗族的古老文化及其濃厚的民族特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