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池日報 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公路局路政大隊的5名執(zhí)法人員,受該縣馴樂苗族鄉(xiāng)韋啟初銅鼓廠的委托,護送兩面各重5噸的“銅鼓王”至貴州省凱里市雷山縣,240公里行程雖然一路小心翼翼,還是多次歷經“險境”。近日,記者前往環(huán)江采訪,了解他們一路護送“銅鼓王”的艱辛歷程。
10月中旬的一天,環(huán)江公路局接到馴樂苗族鄉(xiāng)韋啟初銅鼓廠打來電話,請求他們協助護送兩面銅鼓到凱里市雷山縣。
據了解,這兩面特大麻江型銅鼓直徑為3.61米、高1.6米,由環(huán)江縣馴樂苗族鄉(xiāng)韋啟初銅鼓廠歷時兩個月一次性澆鑄成型,是凱里市雷山縣政府為慶祝將于11月份舉行13年一屆的苗人節(jié)而特別預訂制作的,同時也是韋啟初銅鼓廠繼2008年為自治區(qū)博物館鑄造直徑為2.08米巨型銅鼓之后,所出的又一大手筆。
接到局領導交給的任務后,環(huán)江公路局副教導員歐紹蘇感到心里沒有底,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樣的任務。當了解到兩面銅鼓價值高達160萬元時,歐紹蘇更感到不安,這么貴重的物品,萬一路上出了問題怎么辦。但是,任務又不能不接,并不是因為任務是局領導交給的,更為重要的是,銅鼓廠把這么重要的物品交給他們護送,說明人民群眾信任他們。
歐紹蘇到韋啟初銅鼓廠了解到,銅鼓廠之所以請求他們協助護送銅鼓,是因為這兩面銅鼓太大,沒有合適的全封閉車廂的車子能裝下它們,只能找半封閉車廂的車子裝載。這樣一來,一路上如果沒有路政人員保駕護航的話,難免與其他車輛發(fā)生磕磕碰碰,那將對銅鼓的價值造成巨大損失。
10月20日凌晨5時,歐紹蘇和其他4名路政人員出發(fā)了,他們共出動兩輛車,一輛在前面開路,一輛跟后,把裝載銅鼓的兩輛卡車保護在中間。從馴樂鄉(xiāng)到環(huán)江縣城有20公里路程是等外路,路面狹窄且坑坑洼洼。為避免發(fā)生意外,車隊只能小心翼翼地行進,剛從馴樂鄉(xiāng)走出5公里時,前方突然有一輛微型車行駛過來。因為路面太窄,運載銅鼓的卡車已覆蓋大部分路面,根本沒有地方會車。走在前面的路政人員見狀急忙停車,示意來車靠邊停止。然而,微型車不僅沒有停下,反而加速從已停在路邊的公路執(zhí)法車邊飛馳過去,直奔裝載銅鼓的卡車,在兩車相距1米多的時候才停了下來。后來,微型車司機告訴路政人員,他以為是路政人員在檢查,而其所駕微型車沒有年檢,便想逃避檢查,不料還是被運載銅鼓的大卡車攔住了去路。
上了二級路后,“護鏢”隊同樣不能掉以輕心。每經過一處隧道,他們都要把隧道兩頭的路封閉,然后才讓車隊慢慢地通過;經過路面較為狹窄的路段時,他們也必須先封路,讓車隊經過后,其他車輛才能通過。從環(huán)江縣馴樂鄉(xiāng)出發(fā),到達貴州接貨點,總路程不過240公里,但一路上“磨磨蹭蹭”,他們走了整整8個小時。“雖然一路既擔心又勞累,但最后把兩面‘銅鼓王’安然無恙地送到貴州人民手里,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歐紹蘇如釋重負地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