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貴州頻道12月14日電(記者石新榮、張芽芽)明清時期的商人街、灰墻黑瓦的徽派風格建筑、波浪形屋頂的福音堂、中共黎平會議會址……在侗族風情濃郁的貴州省黎平縣,有一條承載著豐富而多元文化內涵的翹街。
黎平位于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的古鹽道上,明清時期,湖廣等地的鹽經此運進貴州。在占地1平方公里的翹街上,客商云集,商業發達,建筑以徽派風格為主。
隨著古鹽道的衰落,翹街也一度失去原有的風華。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等老建筑,要么湮沒于時光,要么衰敗不堪。
近年來,黎平縣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翹街進行了修復、改建和整治,恢復其原有的建筑風貌,使"兩頭翹,中間低"的翹街更加精致、迷人。街道的兩旁商鋪林立,向左右拐出的巷子里藏著菜攤和肉鋪,放學的孩子邊吃剛買的零食邊走過,整條街彌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讓翹街更出名的,是在這里召開的中共黎平會議。1934年召開的黎平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會議,肯定了毛澤東西進貴州的意見,為遵義會議奠定了基礎。
翹街上的黎平會議會址、黎平會議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均免費對外開放。在紀念館里,記者見到了侗族姑娘楊再艷。穿著黃色呢大衣,用傳統的刺繡背袋背著一歲多的女兒,楊再艷正專注地參觀紀念館的陳列。她說,黎平會議賦予了翹街特殊的歷史意義,值得人們記住。
在翹街,白色墻面上繪著紅色十字架的福音堂顯得很特別。這是德國傳教士郁德凱設立的,他與妻子兩人在黎平傳教行醫直到上世紀40年代。如今福音堂也得到修復,恢復行醫和宗教活動的功能。由于黎平教徒很少,多數也不住在翹街附近,另有其慣去的教堂,這里的禮拜堂主要是展示翹街歷史中的一頁。
黎平中醫院民族醫藥部如今設在福音堂。記者在這里見到侗族醫生曹鴻時,他正在診療患者。他學的是中醫,也吸收了侗醫的經驗來治療骨傷、風濕等疾病。他說:"這條街以前比較破敗,現在衛生、整潔得多,在這里工作感覺很舒服。"
作為一條歷史悠久的商人街,商業是翹街不可缺少的元素,這里的新老商戶,都在謀求著更大的發展。在黑底金字招牌的"唐氏裁縫鋪"門口,老板唐德培正在抽煙。店面是他祖傳的,唐家的祖先清代就來到翹街,已經100多年了。
他說,本地人買成衣的多,做衣服的人少了,外地人來旅游更不會找裁縫做衣服,生意不好做。他正籌劃網上開店,銷售黎平一帶有特色的土特產。
在這方面,由侗族夫婦吳道奇和吳戀益開辦的奇洪侗族服飾似乎走在了前面。
"我們是侗族人,喜歡我們自己的衣服,愿意做這門生意。"在江蘇學過裁縫的吳戀益說。
吳氏夫婦的服飾店前店后廠,引入機器批量生產侗族服飾,目標客戶是舞蹈團體、會展商等需求量比較大的客戶,經濟效益可觀。服飾店在翹街上已經開了七八年,吳氏夫婦從沒考慮過離開。
"做民族產品的生意就要在這條街上,而且翹街也在越變越好。"吳戀益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