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 (記者張欽、婁辰)從飛機上俯瞰貴州大地,綿延的青翠大山一望無際。世居于此的不少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群眾,改變靠山吃山的方式,逐步走上致富新路。
零碎的耕地點綴在山林中,坡度之大讓記者切身感受到“耕地摔死牛”的民諺并不夸張。在黔東南州的山區,人均水田只有0.5畝左右。為能得到足夠的食物,聰明的少數民族群眾創造了“稻田養魚”的農耕模式。
為提高水稻產量,10多年來,黔東南州農牧部門的干部行走于住戶分散的苗鄉侗寨,推廣雜交水稻。“種了一輩子的地,沒見過用尺子量著種田的。”質樸的群眾發出這樣的感慨。更令人感慨的是,推廣雜交水稻后,當地水稻畝產從四五百斤增至八九百斤。記者深入雷公山、月亮山腹地發現,即使最貧困的農戶,吊腳樓里都堆著幾堆谷子,吃糧靠救濟的時代的確遠去了。
溫飽無憂,發展起步,黔東南州的少數民族群眾正想法子讓自己的錢袋鼓起來。在僅有5900人口的雷山縣方祥鄉,100多戶苗族群眾打破農作物只能在水田旱地里耕種的方式,發展林下經濟。從2006年開始,方祥鄉政府鼓勵他們種植中藥材天麻,天麻喜陰“嬌氣”,苗族同胞便在山林中挖穴,又走險陡的山路,背來培植天麻必需的密環菌。“種植一穴天麻可產6斤左右的商品麻,今年一斤天麻收購價達到80元,發展前景值得期待。”方祥鄉鄉長楊通權說。
一些村寨先富起來了。他們的辦法是,發展民族原生態文化旅游。從江縣岜沙苗寨號稱“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男人出門肩扛火槍,腰別裝滿火藥的葫蘆,身后還掛著竹簍子,里面放一把鐮刀,這鐮刀不僅用來割稻砍柴,還用來剃頭。已沒有猛獸出沒,但岜沙苗族同胞仍然扛槍行走于村寨中。他們的槍和鐮刀剃頭絕技,成了吸引游客觀光的“絕門武器”。
“今年開農家樂能賺1萬多元,賣民族工藝品能賺1萬多元,參加村里組織的歌舞表演也能賺1萬多元。”雷山縣郎德上寨村民吳勝龍掰著手指,算起旅游帶給全家的收入。吳勝龍一家8口,過去兄妹3人都外出打工。濃厚的苗族村寨風情讓郎德上寨熱鬧起來,兄妹3人留在家中,一家人張羅著,在自家的吊腳樓里辦起了農家樂,兼賣苗繡等民族工藝品,還經常參加村里組織的歌舞表演。
不只是郎德上寨,在雷山縣西江苗寨、黎平縣肇興侗寨等民族文化村寨,一批人通過民族原生態文化旅游蓋新房、買新車。同樣是靠山吃山,今昔對比,其間的變化讓人不禁感嘆:民族文化本是財富,風土人情也是資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