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會武 周重新) 2月4日,丹寨縣排調鎮宰宿村黨支部書記楊光云起了個大早,還是像往常一樣,翻越近2個小時的山路,趕往鄰村排夫村組織召開黨員群眾會議,商討排夫村今年如何擴大規模、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韭菜根的“富民議題”。
說起楊光云,村民都稱他為實干家,他在丹寨縣里是個“風云人物”。2008年1月31日,能力出眾的楊光云被排調鎮黨委任命到臨近的排夫村跨村兼任村黨支部書記。
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楊光云卻顯得信心滿滿。“現在干起工作來有使不完的勁嘍!發展上,只要我們有思路、有行動,縣里、鎮里都很支持;待遇上,我是‘一肩挑兩村’,每月的報酬可領到1200元。”楊光云笑呵呵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像楊光云這樣‘一肩挑兩村’的“能人效應”,實施“強村帶弱村、跨村聯建”的創新做法,這是我州在著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中,因地制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生動舉措。
在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中,我州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核心,著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創造性開展了“村建總支、組建支部”、“強村帶弱村、跨村聯建”、“片區聯建”等一大批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片區聯建”工作中,鎮遠縣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抓手,在羊場鎮半屯村、塘旗屯村和巖腳村三個村黨支部基礎上成立“半屯片區黨總支部委員會”,選舉“雙帶型”黨員蒲樹華為總支書記,3名群眾基礎好、信得過、能辦事、會辦事的種養殖能手被推選為支部書記,形成總支抓支部、支部抓黨員、黨員帶群眾的新型黨建模式,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帶動了農村發展。各支部采取以點帶面、結對幫扶、示范帶動的方式,在各村確定一批重點扶持戶,在技術、物質上給予大力支持,以效益和成效帶動群眾發展生產,讓老百姓真正受益。村干部、黨員、烤煙技術員以身作則,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向群眾擺事實、講道理,傳授烤煙生產技術,通過短短1年時間,烤煙和肉羊養殖業就發展成為片區經濟支柱產業。半屯村的種煙大戶雷元維,去年種煙60畝,收入達到了13萬余元。
丹寨縣排調鎮排夫村實施“強村帶弱村、跨村聯建”工作以來,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發展農村黨員8人,培養韭菜根種植25戶、示范戶6戶,舉辦各類農村實用技能培訓辦4期,培訓黨員群眾128人次,村級“無人管事”問題得到了解決,該村的農民人均收入從以往的1320元提高到了1670元。記者在采訪臨別排夫村時,原排夫村支書、現支部紀檢委員任文方信心十足地告訴記者:“楊光云支書把宰宿村的好經驗、好做法帶了過來,對我們啟發很大,我也決定不再外出打工了,協同楊支書把排夫村的工作抓起來,我們很有信心!”
在“村建總支、組建支部”工作中,凱里市龍場鎮平寨村石龍寨走在了全州的前列。平寨村按照先設置黨組織,后設置“組管委”的原則,將原來的平寨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然后全村下設包括石龍寨組在內的5個黨支部,配備了1名黨總支書記,每個村民小組各推選1名黨支部書記,同時配齊配強黨總支和黨支部的其他班子成員。通過開展“村建總支,組建支部”試點工作,將農村基層工作重心下移,在組級建立黨組織,對黨員實行“小班化”管理,進一步擴大了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加強了黨員之間、黨員與群眾之間的聯系。2009年,在“組管委”的牽頭下,石龍寨與凱里明洋食品廠簽訂了105畝的辣椒種植合同,僅此一項收入就達22萬元。今年,石龍寨繼續加大產業發展,抓好生姜、辣椒種植,發展林下養雞、農家樂示范點,種植核桃、葡萄,使石龍寨戶均有了3畝經果林。我們相信,石龍寨的明天定是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因地制宜抓黨建,基層組織顯活力。據了解,在整頓活動中,全州共調整充實基層領導班子成員191名,理順黨組織隸屬關系113個,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89個,在全州行政村建有黨總支19個,村民組建有黨支部137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