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日報消息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黔東南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扶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向前推進。黔東南逐步進入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社會進步相協調的良性發展軌道,為今后更好更快地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黔東南如何才能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路子,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發展戰略;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作出了“探索建立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的重大決策;州委八屆三次全會確立“堅持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明確了黔東南今后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省委的決策和州委的部署,扎實有效地推進黔東南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是全州上下的重大責任,也是全州上下必須統一思想的重大問題。為此,我們對黔東南為什么選擇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進行了認真的思考。
從黔東南發展的歷史來看,選擇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是黔東南發展的歷史必然。黔東南森林密布,林業資源豐富,林業在黔東南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梢哉f,黔東南的發展與林業息息相關,黔東南的發展史可以看作是林業的發展史、變遷史。早在明朝初年,朝廷就派遣官員到黔東南征收“皇木”修建北京紫禁城,因錦屏縣系清水江、亮江、小江三江之水匯集之地,下通沅江連洞庭湖入長江,是“皇木”運送的黃金水道。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湖南木商開始進入黔東南收購木材,隨后,湘、鄂、贛、蘇、浙、皖、陜等省和本省木商紛至沓來,競相經營木業,木材經濟繁榮一時。清水江和都柳江沿岸修建的大量碼頭和現存的錦屏文書都見證了那段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后,黔東南豐富的木材資源也曾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從1951年到2005年的55年間,黔東南共向國家提供商品材1941萬立方米,平均每年35.3萬立方米。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林業是黔東南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自治州財政收入中占有30%以上份額,錦屏、黎平、臺江、劍河、天柱、從江、榕江、雷山8個重點縣更是高達50%以上。由于長期大規模地過度采伐,加上政策上的偏差,黔東南的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曾一度降至26.7%。1998年以后,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商品材大量減少,木材產業在全州經濟中的支柱作用逐漸喪失,“木頭財政”難以為繼。
黔東南的發展歷史表明,黔東南的興衰與木材資源的利用密不可分,大量的木材采伐曾帶來黔東南一時的發展和繁榮,但是過度采伐也造成了森林生態資源的災難性破壞,最終導致了經濟的衰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采取掠奪開采的方式,走“木頭財政”的發展路子不可能實現持續發展,更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黔東南推進工業化的實踐來看,選擇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是黔東南發展的現實需要。上世紀60年代,隨著國家三線建設,黔東南相繼建成了一批軍工電子工業企業,一度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地位的電子工業基地,后因國家布局調整,企業大量外遷,客觀上對黔東南工業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黔東南在木材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輕紡、烤煙等產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建成了以凱里棉紡廠、凱里滌綸廠、黃平卷煙廠為代表的一批輕工企業,后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這批輕工企業相繼破產。在這段時間,木材經濟仍然是黔東南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和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木材產業發展陷入困境,黔東南又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電力、冶金、化工為重點的工業經濟體系,高載能工業成為黔東南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到2007年,高載能工業已占到了全州工業比重的93%。高載能工業的發展,大幅度減少了對木材的消耗,相對“木頭財政”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除電力外,其他產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水平低、產業鏈短的問題,由此導致了工業發展波動性大、穩定性差。從黔東南1998年至2009年工業增加值的變化情況可以得到證實,1998年工業增長13%,1999年降至4.4%,2000年增長13.2%,2001年降至12.5%,2002年增長21.5%,2003年降至13.8%,2004年增長20.5%,2005年降至14.5%,2006年增長17.3%,2007 年增長25.2%,2008年降至11.4%,2009年降至9.9%。
黔東南工業化的進程表明,分散地、粗放型地發展工業,其結果必然形成“大資源、小產業”的格局,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來經濟的增長,但從長期來看,仍難發揮我州的比較優勢、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特別是受電價調整、環保政策約束和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比較大,高載能工業如不能提高產業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其發展極其不穩定,且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適應。
從黔東南具有的比較優勢來看,選擇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是黔東南發展的必由之路。黔東南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2.78%,活立木蓄積量達1.1億立方米,是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是天然的“氧吧”、自然的“空調”和綠色的“寶庫”。黔東南民族風情古樸濃郁,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極具魅力,保存完好的50戶以上民族村寨有3922個,以侗族大歌、苗族飛歌、錦雞舞、反排木鼓舞、風雨橋、侗族鼓樓和民族銀飾、手工刺繡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享譽世界,全州共有39個項目53個保護點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申報成為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州有26個村寨被世界旅游組織評定為世界級鄉村旅游村寨,以苗嶺雷公山麓為中心的苗族村寨文化和以黎平、從江、榕江“六洞九洞”為中心的侗族村寨文化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黔東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特色農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州內雷山銀球茶、思州文旦柚、從江香豬、麻江藍漿果等知名特色農產品初具規模。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獨特優勢,使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和民族旅游商品制造業的發展呈現出廣闊的前景,在“返璞歸真”的世界性潮流的推動下,把黔東南打造成國際性的原生態旅游目的地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州內重晶石、鋁土、釩等礦產資源儲量規模較大,已探明的重晶石儲量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的60%以上,被譽為“中國重晶石之鄉”。鋁土礦、釩礦等礦產資源也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黔東南是云貴川通往湖南、兩廣的主要通道,已形成了以公路、鐵路和航空為主,水路交通為輔的立體交通網絡。廈蓉高速公路、貴廣快速鐵路即將建成通車,與“珠三角”的聯系將會更加緊密。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將有力地促進黔東南生態資源向生態資本、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黔東南的優勢資源表明,按照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有選擇地發展我州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黔東南必將在全省乃至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走上一條科學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康莊大道。
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選擇走生態文明崛起的科學發展道路,是黔東南發展順應時代潮流之舉。相對于“黃色文明”的農業文明和“黑色文明”的工業文明來說,生態文明是一種“綠色文明”。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隨著以全球氣候變暖、土地沙化、森林退化、臭氧層破壞、能源資源緊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為特征的生態危機的加劇,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對傳統工業化道路進行反思,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生態現代化逐漸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日益重視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1994年制定并出臺《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白皮書》。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九五”和2010年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進入本世紀后,國家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不斷提高,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與“新型工業化道路”,隨后又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等一系列重要戰略思想,為生態文明發展戰略的提出做了大量的理論準備和實踐探索。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地將生態文明上升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細化為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行動指針,使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轉變成指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實踐,也是我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莊嚴承諾。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