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消息 黔東南州委州政府緊扣原始自然生態、原生民族文化、原貌歷史遺存“三原”文化資源,著力在資源魅力元素與現代“文明人”審美訴求上做文章,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美麗回答一切”的巨大張力,使黔東南以靚麗姿態從“多彩貴州”中脫穎而出,成為原生態文化的天然寶庫,成為返璞歸真、吸引世人的美好家園。
規劃與部署并行
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在黔東南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的總體部署,黔東南州緊緊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豐富的民族原生態文化這個最大優勢,加快實施“旅游活州”戰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明確了科學規劃與部署并行的工作思路,在規劃和統籌部署“以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和自然生態旅游經濟圈、黎平侗族原生態和三板溪苗族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生態經濟功能區為主的鎮遠歷史文化和氵舞陽河山水風光旅游經濟圈”3個旅游功能區。2008年,黔東南州搶抓第三屆貴州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該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舉辦的機遇,成功舉辦旅發大會、第二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多彩貴州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打造了“天下西江”鄉村旅游經典品牌;2009年,黔東南州充分利用舉辦黎平會議75周年紀念活動機遇,舉辦了第三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和第四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成功打造了“人間肇興”鄉村旅游經典品牌;今年9月30日,黔東南州將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舉辦第四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鎮遠古城文化旅游藝術節,打造“水舞太極,千年鎮遠”經典文化旅游名牌。
通過集中力量一年打造一個靚麗景區,輻射帶動全州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加大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在區域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多彩黔東南”的知名度影響力。
保護與開發并進
近年來,黔東南州緊緊圍繞“走生態文明崛起的跨越式發展之路”這一主題,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開發力度,使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管理工作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注重自然生態的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從關閉淘汰落后產能企業、清理整合符合國家政策的高載能企業、清理和關閉木材加工企業、強化森林管護等措施,有力地保護了自然原始生態,全州森林覆蓋率達62.8%。
注重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通過廣泛開展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工作,全州1070處不可移動文物點中,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列入國家級藝術之鄉的民族文化村寨29個、省級藝術之鄉38個。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歷史文化名鎮2個、歷史文化名村2個、省級名鎮6個。列入國際級生態博物館2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國家級名錄39項53個,名錄總數位居全國地州級第一。通過啟動“100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為全州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提供了人才保障。通過實施“100名原生態民族文化高級人才培養工程”,依托凱里學院招收了100名有一定藝術素養的苗侗等少數民族學生,使這批學生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后備力量。通過實施“100個重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工程”,進一步強化了民族村寨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通過實施“100個原生態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護工程”,使苗鄉侗寨精湛的建筑群體藝術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
注重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和以交通為主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該州把文化與旅游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升了文化與旅游的關聯度、融合度,借助“兩賽一會”平臺,激發了該州開發旅游商品的激情。仰阿莎工藝企業短短4年時間,率先躋身黔東南州旅游商品龍頭企業,并成為省、州指定的禮品公司。與此同時,黔東南州凱里好花紅、太陽鼓侗族刺繡等70余家旅游商品企業如春筍般崛起,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收到了“點石成金”的成效。隨著貴廣快速鐵路、廈榕高速公路、長沙至昆明快客等交通項目的開工建設,加上原建成的貴新、凱麻、凱玉高速公路和黎平機場、仰阿莎庫區航道、眾多景區二級旅游公路,使該州由相對封閉的交通區位,一躍變成西南三省少數民族自治州靠近珠三角、長三角最近的一個自治州。多元快捷的交通條件,突破了制約該州旅游發展的交通瓶頸。
內宣與外宣并舉
面對眾多具有“純美、純真、純樸”潛質的原生態資源集合體,黔東南州創新思路,主動出擊,著力在內宣外宣上下功夫,以內外合力有力地凸顯了“生態黔東南”、“藝術黔東南”、“美食黔東南”、“夢幻黔東南”和“秘境黔東南”5張名片,以神奇之手悄悄揭開了“多彩黔東南”這位“深閨玉秀”的迷人面紗。
在全州上下廣泛深入開展“滿意在黔東南”創建活動和“整臟治亂”專項行動,使全州旅游環境得到進一步美化亮化。借助節慶活動,打造“百節之州”品牌。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凱里國際蘆笙節、雷山苗年節、黎平鼓樓節、從江侗歌節、鎮遠龍舟節、臺江姊妹節等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慶活動,凸顯黔東南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完整性、享受性、獨特性和神秘性。借助國內賽事,巧搭電視平臺,擦亮“歌舞之州”品牌。“多彩貴州”歌唱大賽、舞蹈大賽開賽以來,黔東南精心組織原生態民族歌舞參賽,以摘取金黔獎、銀瀑獎、銅鼓獎等原生態節目令觀眾耳目一新,使該州曾經寂寞民間的一大批優秀民族文藝節目通過收視率和影響力傳播到更廣的范圍,以最快的時間走進千家萬戶,給觀眾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借助視聽效應,巧搭傳播平臺,鑄造“秘境之州”品牌。開辟形式多樣的文化專欄,引領觀眾聽眾從對民族歌舞的了解深化到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對話黔東南”中,邀請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深入苗鄉侗寨“七日體驗”,讓余秋雨感動感懷,對黔東南給予了“美麗超乎想象”的極致評價,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人、旅游者前去探究、考察。在央視音樂頻道制播《聆聽黔東南》和《魅力黔東南》,使觀眾在欣賞精美絕倫的歌舞表演時,領略了該州歌舞背后蘊藏的厚重文化。借助影視媒體,巧搭宣傳平臺,推介“神奇之州”品牌。與國內影視媒體聯手打造《楊志成火線供給》、《鎮遠和平村》、《鳥巢》、《滾拉拉的槍》、《阿歐桑》等影視劇目,多角度、多層面、深入地展示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拓展了“多彩黔東南”品牌效應。面向世界,推波助瀾,促進文化品牌提質升位。通過穿針引線、架設通道,使苗侗文化翻山越嶺跨海過洋飛歌天外。在廣電等現代傳媒作用下,通過各種有形宣傳方式讓苗族飛歌唱到世界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侗族大歌唱到了巴黎、唱到了美國、唱到了日本……2008年9月30日侗族大歌正式列入聯合國“人類非遺項目代表作名錄”。借助上海世博會的平臺,以侗族大歌、苗族飛歌及民族舞蹈、服飾、銀飾、刺繡等黔東南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民族元素在世博園的多次亮相,讓許多國內外游客認識、了解、喜愛上了黔東南。
黔東南州在規劃與部署并行、保護與開發并進、內宣與外宣并舉“三駕馬車”的強大拉力下,使原生態黔東南這個“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地”旅游逐漸升溫,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2009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4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00.07億元,對GDP的貢獻率達8%左右,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