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僑報網 有人說,這是看了讓人流淚的服裝;有人說,它有一種讓人溫暖的感覺;有人說,從苗族的刺繡里,能看到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
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繡名列其中。
苗繡是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精美絕倫的刺繡技藝和璀璨奪目的銀飾讓人贊嘆不已。刺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夸張手法,表現苗族創世神話和傳說,從而形成苗繡獨有的藝術風格和刺繡特色。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清《開化府志》和《廣南府志》、民國的《馬關縣志》和《邱北縣志》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由于環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繡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繡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
記者在黔東南地區看到,幾乎家家戶戶都懂得苗繡這門手藝。苗族姑娘好刺繡是與傳說里的苗民南遷聯在一起的,說是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為了記住遷徙跋涉的路途經歷,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后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后人。
每年來到貴州黔東南旅游的人,許多是苗服的收藏者。苗族服裝上的刺繡,是收藏者熱衷苗服的原因。很多民族服裝,只能得到收藏家、博物館和研究人員的關注;只有苗族服裝,才得到了最廣泛的喜愛,不管是專業收藏者還是普通人,都會喜歡上苗服上的刺繡。
延伸閱讀
苗繡種種
苗繡種類繁多、工藝精美,讓其他的刺繡種類望塵莫及。
破線繡:把一根絲線破為數根,用比發絲還細的絲線刺繡。
辮繡:先將剪紙圖樣貼在布料上,再根據紋樣的要求,用事先編好的編帶子按圖案的輪廓由外向內將編帶平盤繞織繡滿。
皺繡:先將剪紙花樣貼在繡布上,再按紙花圖案用絲辮折皺填圖,用同色絲線訂上。每訂一針,折皺一次絲辮,形成縐褶起花圖案。
打籽繡:在填好紙花的繡布上,先用纏絲訂在紙花邊緣,形成圖案框架,然后在內部按打籽繡法沿框架內部邊緣向中心穿針刺繡。
僑報世博記者/周佳 發自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