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苗族蘆笙舞藝術之鄉——南猛村
○余德利 張希才
8月21日,我們走進苗族蘆笙舞藝術之鄉——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參加“卯節”(吃新節),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歡快地跳起了苗族蘆笙舞,熱鬧非凡。
南猛村位于雷山縣城西北部,望豐河中游,距縣城12公里,離郎德鎮政府6公里,距凱雷二級公路7公里。通鄉村公路。南猛村轄3個自然寨10個村民小組,302戶1581人,均為苗族。全村國土面積7410畝,耕地面積433.62畝,領地面積5113.5畝。
全村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樹參天,苗居木制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該村村民歷來喜好苗族蘆笙歌舞,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酷愛蘆笙吹奏藝術,尤擅高難度的蘆笙舞蹈。南猛村的小孩從十一二歲就學吹蘆笙,老年直到六七十歲仍然喜吹蘆笙。該村每年農歷七月“卯節”開始,到農歷十月過苗年期間,遠及百里的苗族青年男女都趕來觀光和學習蘆笙吹奏技藝,人們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河邊沙灘斗牛場和寨中蘆笙場上歡跳蘆笙舞,一連3-5天,日夜笙歌不絕,村寨的上空時時回蕩著悠揚委婉的蘆笙聲。
1956年南猛蘆笙隊代表雷山縣參加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慶典。1957年該村的苗族蘆笙藝術表演隊隊員楊炳福、楊炳芳被邀參加國家文化部組團代表中國到莫斯科出席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以其古樸高昂的蘆笙舞曲讓外國人感受到東方苗族文化魅力,第一次把蘆笙藝術帶到國際舞臺,因此回國后南猛村被文化部命名為"蘆笙舞藝術之鄉"。南猛村還于2002年被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列入《貴州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巴拉河鄉村旅游示范村寨。被聯合國專家列為“中國文化與發展伙伴關系項目村”。
南猛的蘆笙曲調有50多種,蘆笙舞常跳法有30多種,這些曲調和舞姿形式,都來之于現實生活,富有生活氣息。如"斗雞舞"、"斗雀舞"、"斗牛舞",即為現實生活中的斗雞、斗雀、斗牛等動作的加工升華,表演得維妙維肖,極有情趣。還有"滾山珠"、"老虎戲豬"、"猴子掰包谷"、"溪邊水車天天轉"、"雙人交換吹同跳"等難度大的民間蘆笙舞技藝,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很濃,動作頻率高且難。表演者不僅口吹足舞,而且隨曲調的變化,時而緩和,時而激越,時而悠雅如舒云漫卷,時而騰挪如駿馬奔騰;時而仰首,時而快步激進,有時連連翻滾,有時倒立伸腿;還有借助蘆笙曲調傳情、鵲橋相會的"討花帶",秋波暗送,詼諧極致。雷山南猛的蘆笙舞蹈,在山區別具一格,贏得了"蘆笙舞藝術之鄉"的美稱。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雷山,給南猛蘆笙的發揚光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南猛人打破了過去女子不吹蘆笙的舊習,年輕的苗家姑娘們吹起了蘆笙,并在過去蘆笙舞曲的基礎上傳承創新,自吹自跳,吹出了新的曲調,跳出了新穎別致的舞步。南猛苗族女子邊吹邊跳蘆笙的事傳遍省內外,成為破舊俗、立新風、傳承創新的佳話。1982年5月,南猛女子蘆笙隊楊勝蘭、楊勝春、王正春、余珍4人。被選出席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舉行的"全國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她們以自吹自跳的嶄新形式,別具一格的舞姿,潔白靚麗的服飾,神采飛揚地跳起"苗族女子蘆笙舞",被觀眾譽為"苗嶺飛來的四只白天鵝",從而享譽京華,受到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民委的表彰。雷山女子在她們的帶動下,都相繼吹起了蘆笙。
歷史進入21世紀以后,南猛蘆笙舞更是多姿多彩,引人注目。在雷山縣舉辦的幾次苗年活動中,南猛村男女們那悠揚動聽的蘆笙曲調和精湛嫻熟、搖曳多姿的蘆笙舞在比賽中常名列前茅。2001年在凱里舉辦的"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活動中,南猛蘆笙隊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2010年在貴陽舉行的"多彩貴州"原生態舞蹈大賽中獲得銅獎。特別是苗族婦女們手握蘆笙、連吹帶跳、神采飛揚的表演讓中外觀光者贊嘆不已。2010年5月參加文化部在廣州市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舞蹈比賽中獲得“群星獎”。
近幾年來,日本、美國及國內的電視臺、美術學院的新聞記者、專家學者均不惜徒步到南猛村考察、拍攝苗族蘆笙文化,對南猛村濃郁的苗族風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該村現有30多名苗族青年男女長年在國內大中城市文藝表演團隊作苗族蘆笙歌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