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潘國雄)“十一”黃金周,上海程女士一家3口到雷山來避暑旅游,原搞一日游,但魅力無垠的苗寨夜景,別具一格的吊腳樓建筑風格,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飄香撲鼻的農家美食……卻她一家人住上四天還樂不思歸。“雷山處處是清明上河圖,村村寨寨民風淳樸!”程女士所到之處,無不贊嘆。
近年來,雷山縣立足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做足“一山兩寨一線”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文章,取得了良好成效,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該縣接待游客就達36.9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光西江苗寨接客19萬人次,收入5018.52萬元。
一山即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雷公山,是苗族圣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登臨峰頂,可以觀日出、佛光、云海......聯合國專家曾向世界宣布,雷公山是當今人類保護最完好的一塊生態文化凈地,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區之一。雷公山有“三絕”即“萬木禿杉之王”、“佛光”勝景,雷公山“天書”。1934年,偉人毛澤東率紅軍長征過其南麓時,欣然寫下著名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曰:“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頂觀風光,山腰品美食,山腳觀民俗。”該縣依托天然大氧吧國家級雷公山森林公園和腹地村寨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走出了一條獨具民族特色 “立體”生態旅游發展之路。
兩寨即西江千戶苗寨和郎德苗寨。郎德上寨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西江是舉世無雙的“千戶苗寨”。該縣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圣火傳遞和貴州省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江公眾論壇舉辦為平臺,成功地把郎德和西江打造成世界最精美的鄉村旅游線路和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兩張亮麗名片,西江苗寨提升為5A級景區,并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預選地。
一線即大塘至郎德巴拉河一線。巴拉河沿岸大自然風光秀麗,田園詩情畫意,有水上糧倉—新塘,銅鼓舞發源地—掌批,超短裙—新橋,蘆笙舞之鄉—南猛,楊梅之村—烏秀,葡萄園—固魯等苗族村寨,該縣加大民族文化內涵的挖掘,打造一線上四季有花、有果、有歌、有舞,傳統的斗牛斗豬斗鳥活動日月上演。
雷山苗族的建筑、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傳統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學者稱為“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雷山苗族的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爬坡節、吃新節、苗年節(13年一次的鼓藏節)、苗族飛歌、敬酒歌、游方歌,斗牛賽、斗鳥賽、斗雞賽以及銀飾、蠟染、絲繡……構成了雷山苗族絢麗的藝術殿堂。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為打造一山兩寨一線旅游精品注入新活力。該縣積極發展以民俗鄉村游、生態農業觀光游、自然田園風光游為重點,集生態觀光、體驗民俗、旅游健身、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天下西江、郎德奧運圣火線路、雷公山森林公園、大塘新橋水上糧倉、苗族鼓藏頭、麻料銀飾村、烏東水系、掌排超短裙、苗家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原生態鄉村旅游景區景點聲名雀起,“一山觀云海、品綠茶、吸天然氧氣,兩寨看吊腳工藝、體苗族歌舞、購民族工藝品,一線品農家美食,觀民風民俗活動……”成為該縣旅游新特點。
加上雷山地處桂林至三峽國際旅游黃金線中心地段,又在凱里至黎平國際苗侗民族旅游核心圈,隨著貴(陽)新(新添寨)、凱(里)麻(江)高速公路開通和雷山至凱里三棵樹二級生態旅游油路改造的建成,賦予了雷山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態旅游經濟圈的先決條件。該縣以此為契機,累計投入6億元加大以交通、城鎮為重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以西江5A級景區為核心的旅游環路1119.3公里,解決了旅游走回頭路的問題;修建了星級賓館或酒店8個,發展以挖掘苗族文化為主的農家樂375戶,接待能力大為提高。從2000年開始堅持每年舉辦大型的苗年文化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十大最好玩地方之一”、“中國苗族文化中心”、“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最佳旅游縣城”、“中國最美的小城”等品牌唱響,雷山被世人所識、所想、所愛。
今年11月中旬,苗族最為隆重的十三年一次鼓藏節降臨雷山,該縣13萬苗族同胞敞開胸懷誠邀四海賓朋到苗寨來大砣吃肉,大碗喝酒招龍,殺豬宰牛祭祀苗族祖先蚩尤。如今,鼓藏節文化大典尚未開啟,西江、郎德、縣城民族廣場、掌批、南猛等景區景點悠揚蘆笙已吹響,悅耳動聽的飛歌飄來,斗牛斗豬斗鳥等傳統民族文化活動每天都在精彩上演,吸引了中外游客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