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貿易順差 匯率升值趨勢不變
據金融時報 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且中國出口行業仍將保持較強勁的競爭力,因此,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不會出現改變,反而會因為4月份的高額順差呈加速趨勢。
就在一些觀察人士思考中國今年一季度少見的外貿逆差是否會在正在美國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會上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時,5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貿易數據令他們感到意外:4月份中國的貿易收支大幅逆轉,實現了遠高于市場預期的貿易順差(114億美元)。盡管如此,當天與本報記者連線的多數外資銀行專家認為,上述數據不會對本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帶來什么影響。他們表示,全球貿易條件改善、中國對低附加值加工貿易依存度降低、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等因素,造成了中國重回貿易順差。展望未來,專家們對今年貿易順差的前景以及因人民幣升值步伐看法不一,多數人認為人民幣升值步伐不會因為4月份貿易順差大幅反彈而加快。
三大因素支撐強勁出口
數據顯示,4月份出口同比增幅從前一月的35.8%放緩至29.9%,高于市場預期;進口同比增幅從27.3%放緩至21.8%,低于市場預期,鐵礦石、原油以及大豆的進口出現了平穩甚至下滑走勢。
高盛經濟學家喬虹將出口同比增速回落主要歸因于去年的較高基數。她說,4月份出口環比增速依然非常強勁,季調后月環比折年增幅約為40%。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經濟學家陸挺認為,4月份出口依然強勁的動力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中國正在向價值鏈的上端攀登,盡管存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逆風;其二是日本大地震提振了中國對日本的消費品出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中國對美國以及歐盟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35.0%和27.0%。澳新銀行環球市場部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告訴記者,這表明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仍然保持在較為平穩的水平上。這一點已被前一日公布的德國以及中國臺灣的出口數據所證實。“整體來看,全球出口大國的出口形勢仍然相對樂觀。”他說。
喬虹預計在外需增長放緩的形勢下,未來數月出口環比增速將隨之放緩。其理由是,高盛的全球領先指標自年初以來環比穩步下降。同時,中國PMI的新出口訂單成分數據也趨于下行,且下降速度更快。
大宗商品價格左右進口
至于導致4月份進口增幅低于預期這一新變化的原因,劉利剛和陸挺都認為主要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前段時間大幅上揚導致企業大量積累庫存的信心明顯減弱。另外,陸挺補充道,中國降低了對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的依賴也是原因之一。據悉,今年頭4個月中國加工型出口與進口同比增幅分別為21.0%和18.5%,與普通貿易中進出口同比增幅分別達34.2%、34.2%形成對比。喬虹還認為,進口同比及環比增幅均顯著回落也反映出國內政策收緊對內需的影響。
記者注意到,受技術性調整、美元反彈、美國經濟數據差于預期等因素影響,標準普爾高盛商品指數上周大幅下跌11%,創下自2008年12月份以來最大單周跌幅,且完全回吐3月中旬以來的漲幅。
展望未來,劉利剛認為,上周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調整將提高中國進口商們的興趣,未來數月中國的進口增速仍將快速增長。陸挺則表示,鑒于進入5月份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正處于調整階段,5月份進口不大可能大幅反彈,實際數據可能僅為一位數。
就全年而言,瑞銀證券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預計出口同比增速將達到15%以上,進口增速將超過20%,外貿順差達1400億美元-1500億美元,低于2010年的1800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步伐或將不變
因4月份中國的貿易順差反彈至今年迄今最高水平,以及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和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9日在出席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承諾解決兩國之間的貨幣爭端,有分析家認為中國面臨的通過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以解決經濟失衡并降低通脹的壓力可能增大。
對此,劉利剛認為,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且中國出口行業仍將保持較強勁的競爭力,因此,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不會出現改變,反而會因為4月份的高額順差而呈加速趨勢。“我們認為,到第二季度末,人民幣至少有1%左右的升幅。”
而其他專家則持有不同看法。汪濤認為,4月份的貿易數據不會對正在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人民幣升值幅度帶來什么影響,仍保持2011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5%-6%的預測。陸挺則表示,如果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經歷了5月初的暴跌之后不會再次反彈,貿易條件的改善會有助于中國實現每月大約80億美元-1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貿易順差規模相對此前幾年的縮小意味著人民幣升值的空間正在變小。喬虹認為,貿易順差的反彈可能加大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壓力,“我們仍預計未來12個月人民幣將逐步升值,折年升幅為6%。”
數據顯示,在本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拉開帷幕的當天(5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4988比1。如果從年初開始計算,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近2%。記者 蓉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