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齊魯晚報 近日,不少市民接到某保險公司的電銷電話,稱每個月存一定數量的錢,即可獲贈一款保額高達幾十甚至上百萬元的意外險。如果出現事故,將獲賠100萬元;即便未出險,也將返還本金。這種看起來“無本萬利”的白送險,多少有些天上掉餡餅的意味,但究竟是否值得接受呢?記者做了一番調查。
高昂保額其實難到手
接到推銷電話的劉小姐有些將信將疑:白送100萬元保險,如同天上掉的餡餅,真有這樣的好事嗎?記者按照她提供的電話撥過去,工作人員介紹稱,消費者每個月只需存500元,15年共計存9萬元,就可以得到這份保額高達100萬元的保險。工作人員還極力推薦道:“反正你不會虧,沒出險15年后本金全部歸還,最高還可得100萬元賠付。”
出險都能索賠嗎?記者了解到,并不是任何事故都可以獲得賠付。只有被保人身故或全殘才可獲賠。如果發生事故住院,但未達到上述兩種程度,仍不能獲得賠付。并且賠付也因情況而定,如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駕駛或乘坐私家車導致身故或全殘時,可獲賠100萬元;如果是其他非交通意外事故導致身故或全殘,僅能得到50萬元的賠付。
對此,泰康人壽湖南分公司保險專家潘滿虹表示,該宣傳有噱頭之嫌。她表示,意外險性價比非常高,較少投入即可獲得較高保障。比如泰康有一款20元保費即可購買一份保額4萬元的意外險,換算下來僅花500元就可購買到保額100萬元的意外險,顯然優于該公司推薦的白送險。而一款團體險價格則更優惠,僅100元就可以購買保額95萬元的意外險,并附加3000元的意外醫療險。
“免費”的保險其實不免費
這樣的事情并非個案。26歲的譚先生接到的電銷保險有些類似,但開出的條件則更“誘人”——“每個月存1007元,交15年可保25年,保35種重大疾病,不僅到期返還本金,要是得大病了還可索賠30萬元;即便沒得病,這個錢還算利息給我,最終能拿到手的是本金的110%。”
記者調查得知,所謂到期按本金的110%返還,并不是15年繳費期滿之后就可落袋為安,而需保障期滿即25年后才能到手。顯然,譚先生15年累計所交的181260元本金,在25年后購買力可能會大大縮水。換言之,號稱“免費”的保險實則以貨幣貶值為代價。
潘滿虹表示,這類保險類似于存款,但又不同于儲蓄。如果是存款,中途隨時可取,但購買了上述保險后,若中途急需用錢將被視為退保,而退保將承受損失。她建議,經濟條件一般的消費者買保險不宜一步到位。以譚先生為例,可能馬上要結婚、供房和生育子女等,如果收入一般,這種按期繳費反而會形成壓力,最終將難以為繼。但潘滿虹認為,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譚先生需要更有針對性的商業保險作為補充,宜重點配置消費型保險,如意外險、重疾險、定期壽險等。
返還險不一定更合算
部分消費者往往覺得買保險不劃算,理由是“萬一出事了,保險公司肯定會理賠給我一筆錢。但如果沒有出事,保費不就白交了嗎?”為此,一種還本的保險應運而生,業內稱之為返還型保險。前文中劉小姐和譚先生遇到的都是這類返還型保險。有業內人士透露,理財不傷本金是許多消費者的訴求,因此很多保險公司推出了返還型保險,而且賣得比消費型保險更好。而與此相對的不返還的保險,業內稱為消費型保險。
是否返還型保險一定優于消費型保險呢?潘滿虹表示未必。理由是,返還型保險看似保本,但由于貨幣貶值,消費者仍然付出了保障成本。所以返還型保險不一定更劃算,但返還型保險其實可作為積累成長金、教育金、婚嫁金、養老金等,另有用武之地,缺點是保障功能較弱。因此,她建議二者搭配使用。(記者 肖娟 通訊員 王志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