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冬小麥機收已近尾聲,夏糧連續八年豐收已成定局。與往年小麥價格低開高走的情況不同,今年冬小麥一開秤,價格即高位運行。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價格上漲,但農戶惜售,糧庫觀望,小麥收購有價無市。受宏觀環境以及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影響,糧食收購資金明顯不足。處在政策真空地帶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亟待金融政策支持。
增產未跌價 農民普遍惜售
山東省諸城市徐洞村的村民李文順上周剛收了小麥,今年他種的五畝地每畝收成都超過了千斤,較去年略有增產。“今年確實旱,能有這個收成真是想不到。”去年10月份以來,徐洞村連續3個多月沒有有效降雨,罕見的秋冬春三季連旱著實讓他捏了把汗。幸運的是,開春以后下了場雪,部分地緩解了旱情。后期實施有效灌溉,5月上旬小麥揚花和灌漿期又連下了兩場雨,為小麥豐收奠定了基礎。
經過晾曬,李文順家的冬小麥全部入了自家糧倉,沒有賣給糧食販子。“今年村里人都不著急賣糧,再等等看看。”按照以往慣例,新麥下來,糧價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隨著收購量增加呈現低開高走的態勢,但今年情況很特殊,小麥的開秤價格不降,反而高開。據老李介紹,糧食販子給出的新麥收購價在每市斤1.06元,要是賣給鎮上的收購點,還能再多1至2分錢。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徐洞村遇到了一位收麥子的糧販老張。他告訴記者,不少農民判斷小麥價格還能再漲,惜售現象普遍,跑一天能收上兩、三戶的麥子就算不錯了。“前一段時間還收了點糧食,價格在每市斤1.07元左右,大部分是農民倒倉出來的陳麥,是些倉庫底子,新麥很少有人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優質小麥的收購價格更是呈快速上漲勢頭。諸城雪蓮面粉廠負責人王永學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因為天氣干旱,優質小麥供應量偏緊,收購價格一直維持在每市斤1.20元以上。“我們這里常種的一種優質麥品種叫煙農15,出面粉多,質量高,吃起來筋道,但是抗旱性比較差。有些地勢比較高的田地澆不上水,產量就很低,畝產才300 400斤。有些農民將種優質麥留作自己的口糧,把普通小麥賣出去。”一些大型面粉加工企業對優質麥的需求量很大,“有些企業跟農民簽了協議,把種的優質麥全包圓了。”
調整托市收購 防范哄抬價格
不少糧食部門人士認為,在小麥開秤價格高開的情況下,國家啟動托市收購預案的可能性小,小麥收購將繼續以市場收購為主。根據此前公布的《2011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今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為國標三等白小麥每市斤0.95元,紅小麥、混合小麥每市斤0.93元,比去年分別提高了5分錢和7分錢。
山東某糧食局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新麥收購價格已經高于最低收購價,托市收購也就失去了啟動的條件。實際上,在2006年以后,山東很多地市就沒執行過托市收購,都是常年常收的市場收購。不過,河南等地小麥收購價格要低一些,不排除托市收購。”
值得注意的是,《執行預案》明確在主產區執行最低收購價的企業為中儲糧總公司及其分公司,這意味著去年進入收購主體行列的中糧和華糧被調整至“收購主體”以外。此外,今年對最低價收購預案的執行作了更為細致的規定:“在預案執行期間(5月21日至9月30日),以縣為單位,當其小麥市場價格連續3天低于最低收購價時,由中儲糧分公司會同省級價格、糧食、農業、農發行等有關部門核實確認后,報中儲糧總公司批準在相關市縣或全省范圍內啟動預案,并報國家有關部門備案。”
上述糧食部門人士表示,這是為了防止類似去年因各方搶糧而推高本已高開的小麥價格。在2010年的小麥政策性收購中,國家引進了中糧、華糧參與小麥最低價的政策性收購,中糧、中紡參與油菜籽最低價的政策性臨儲收購,希望對中儲糧形成制約,營造一個競爭的收儲市場。多個收購主體的加入導致小麥價格飆漲,對通脹形成了新的壓力,上述政策僅僅執行了一個月就被叫停。“國家這次把政策收購再次收歸中儲糧,就是怕再出現哄抬價格的情況”,該人士說。
收購資金缺乏 糧企亟待支持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小麥開秤價格穩中有升,但面臨有價無市的局面。種糧農民惜售,糧庫收購的積極性也明顯不高。
糧販老張表示,今年糧庫也開始挑剔起來,“水分高一點都不行,要么壓價,要么拒收”。在去年的搶麥大戰中,一些糧庫只要能把糧食搶到手,即使水分、雜質超一點也爭著要。
分析人士指出,受宏觀環境以及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影響,目前糧食收購資金不足,而托市收購政策尚未啟動,各方收購主體處于僵持階段,這也是目前小麥“有價無市”的原因之一。
“只要中儲糧不入市,單靠目前的加工企業和貿易商難以形成大的氣候。”上述糧食部門人士表示,中儲糧已經在山東菏澤、河南等地進行調研,研究在市場收購情況下收糧補充國庫的辦法。
矛盾在于,農發行專項貸款都是投向中儲糧的托市收購,再由中儲糧分配給委托收儲庫點,但在今年小麥價格高開情況下,托市收購難以成行,各收購主體就無法拿到農發行的優惠貸款。
此外,目前國有糧食部門的處境也非常困難,缺乏收購資金嚴重困擾著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除了托市收購的政策性貸款,國有糧食企業連普通貸款都貸不到。因為資金問題,有的糧食購銷企業不能開秤,而已經開秤的糧食購銷企業因資金短缺,不得不停止收購。這樣下去,只有那些有實力的大資金和大企業才能進入糧食收購市場,長此以往將削弱國家對糧食安全的調節和管控能力”, 上述糧食部門人士表示。
該人士建議,國有政策性銀行應該適應新形勢需要,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積極為承擔糧食收購主渠道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提供小麥收購貸款;國家要鼓勵商業銀行為國有糧食收購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并給予與政策性銀行一樣的“國民”待遇,解決制約糧食收購的資金瓶頸問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