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炊煙起,已聞飯菜香。“現在有了沼氣,房前屋后樣樣干凈、衛生,做飯燒水不用柴了,真的方便節約了,使我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生活”。錦屏縣鐘靈鄉寨稿村一楊姓留守婦女如是說。
據悉,“十一五”期間以來,錦屏縣鐘靈鄉干群緊緊立足本地優勢,搶抓國家和上級有關部門加大對農村投入沼氣建設機遇,努力把沼氣建設與農業產業化開發、生態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節約資源、改善環境、促農增收的循環經濟發展新路。
在該縣農業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該鄉在“十一五”期間共建成貴高B型和貴高A型沼氣池294口,年節約薪柴1670多噸,節電30000多度,并通過實現農村沼氣項目與優勢特色產業的良性互動,圍繞“畜——沼——果”和“畜——沼——菜”生態循環模式,大力推廣添加沼液喂豬和沼液作為無公害蔬菜生產的有機肥料,人畜糞便也得到有效回收處理,年均為沼農增收節支3942萬余元。使農村臟亂差的現象得到很大改善,為新農村建設給力。圖為“十二五”期間鐘靈鄉鐘靈村村民正在修建沼氣時的情景。
(李斌 潘良)
鏈接:“十二五”期間,農業部按照國家發展綠色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圍繞“鞏固成果、優化結構,建管并重、強化服務,綜合利用、提高水平”的思路,把農村沼氣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節能減排,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一項全局性、戰略性、長遠性的系統工程,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促進農村沼氣發展上規模、上水平,讓更多農民受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