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網 “圍繞建設全國旅游名縣目標,抓住黔東南州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態和自然生態旅游經濟圈’、加快建設環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區的機遇,按照規劃先行、突出特色、堅持標準、建設精品的要求,把雷山建設成為國家級休閑度假旅游試驗區,成為世界苗族文化和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這是2月28日召開的雷山縣第十五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對“十二五”期間旅游產業建設形成的共識。
近5年來,雷山縣加快旅游產業建設步伐,實現了新的跨越。西江千戶苗寨原生態鄉村旅游已成為全省的品牌,獲“多彩貴州十大品牌”、“多彩貴州百強品牌”、“貴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區”等殊榮,郎德上寨榮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時,借助貴州旅游“大篷車”、“錦繡中華海峽兩岸風景名勝區展”活動以及中央電視臺、騰訊網等主流媒體、“原生態·黔東南西江號”品牌列車的宣傳造勢,知名度和影響力凸顯,游客紛至沓來。全縣2010年,共接待游客173萬人次,比“十五”期末翻五番;實現旅游收入6.48億元,比“十五”期末翻八番多。
在“十二五”期間,該縣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高效益的原則,著力打造個性化、特色化的旅游產品,營造差異化旅游市場,加快向產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重點加快完善“一城三區一園” 旅游產品體系建設,突出以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為特色打造雷公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大力開發苗嶺之巔、蓮花坪、大塘灣、響水巖、格頭禿杉群等景點,修建蚩尤頂,建立雷公山休閑度假中心、生態科技園、雷公山戶外運動暨科考探險基地,構成雷公山自然景觀與森林生態旅游風景名勝區,將西江千戶苗寨打造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最大苗族”和苗族原生態文化體驗區,將郎德上寨及巴拉河沿線民族村寨打造成為高品位的鄉村旅游區。
圍繞“國際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功能定位,按照“把文化變成旅游產品,使文化成為旅游的靈魂,借助文化宣傳推介旅游”的原則,大力加強飲食文化、歌舞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圖騰文化等苗族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和挖掘力度,著力將苗族文化核心要素開發為文化旅游產品,重點建設“三園一院一中心”(國際苗族文化博覽園、苗族文化創意園、蚩尤園、苗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國際會議中心),打造體現苗族文化的標志性工程。挖掘開發鼓藏節、爬坡節、吃新節等民俗節日,形成季節性旅游產品等。大力實施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3個30” 工程,即抓好30個民族村寨發展,加強對30名民族文化傳承拔尖人才保護,培養30名民族文化產業人才,促進旅游商品保持傳統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向多樣化、多層次化發展。“十二五”期間發展旅游產品企業30家以上,力爭有1家旅游企業上市。把西江景區建成國家5A級景區,把雷公山景區和郎德景區建成國家4A級景區,把雷山打造成“旅游文化大縣”和“全國旅游名縣”,到2015年,全縣游客總人次年均增長25%,確保達到550萬人次,力爭達到6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30%,到2015年確保達到25億元,力爭達到30億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