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顯示,雷山縣生產總值由“十五”期末的3.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9億元,年均增長12.9%;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7.8億元,年均增長36.6%;財政收入由“十五”期末的2785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68億元,年均增長29.3%。
近年來,該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型,現特顯優,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為主基調,在特色上求發展,大力實施旅游強縣帶動戰略,有力促進民生改善。
雷山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展示中心,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郎德上寨,中國第一大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等名鎮名山。苗族的建筑、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傳統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學者稱為“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蘆笙制作技藝、銀飾鍛造技藝、吊腳樓營造技藝、苗繡、鼓藏節、苗年、蘆笙舞、銅鼓舞、苗族醫藥、苗族飛歌、苗族織錦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構成了苗族絢麗的藝術殿堂,為特色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該縣緊緊抓住黔東南州打造“雷公山苗族原生態文化和自然生態旅游經濟圈”和加快建設“環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區”機遇,以打造“全國旅游名縣”為目標,把民族旅游文化產業培育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通過保護與開發并舉,硬件與軟件并重,旅游環境不斷優化,尤其是通過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貴州第三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海世博會西江公眾論壇”等重大活動,使雷山知名度和影響力明顯提高,先后榮獲“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貴州省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名勝區”等稱號,民族文化旅游業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支柱產業,2010年全縣接待游客17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48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分別增長58.5%、80.3%。尤其是以國家級4A景區——西江苗寨為代表的鄉村文化旅游已成為雷山旅游的一張“名片”,成為黔東南乃至貴州旅游的品牌和亮點,全村80%以上的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旅游,在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00元中就有2880元來自旅游,涌現出了苗家樂經營大戶李珍、銀飾經營大戶顧永沖等一批青年創業典型。苗族女青年李珍2008年投資30多萬元創辦“阿濃”農家樂,截止去年底,其經營收入累計達280余萬元,今年3月被全國婦聯評為“巾幗建功”標兵。
圍繞旅游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圍繞茶、畜、果、藥、菜等五大產業,發展特色農業。目前,發展綠茶基地6.3萬畝,2010年全縣茶產值達1.5 億元。“雷公山銀球茶”在首屆“國飲杯”獲得“一等獎”,在2009中國•貴州國際綠茶博覽會”上被評為“貴州省十大名茶”。位于雷公山腹地的丹江鎮烏東村變“靠山吃山”為“養山吃山”,發展茶葉500余畝,種植紅珊瑚等冷凍蔬菜120畝,種植折耳根130余畝,該村100余戶村民人年均收入達3000元以上。
圍繞旅游建設民族創意縣城。該縣按照“藍天、綠園、碧水、寧靜,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園林旅游縣城”的發展定位和“以旅游景區標準規劃建設縣城”的理念,將苗族文化寄寓于城鎮建設之中,做到一區一特色,一街一景觀,城鎮的山、水、樹、燈、房天然和諧,先后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中國十大最好玩地方之一”、“省級文明縣城創建先進縣城”等,西江鎮獲評“全國歷史文化名鎮”,西江村、烏東村獲評“中國景觀村落”,上郎德村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實現城鎮建設與旅游發展雙促進。2008年,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到雷山縣調研城鎮建設時,高度贊賞地說:“雷山的城市建設是貴州新時期城市建設的典范和樣板!”
“發展經濟推動跨越是第一要務,改善民生促進和諧是第一責任!”縣委書記吳育標、縣長王潤華如是說。
雷山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以群眾第一呼聲作為工作第一信號,圍繞群眾難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看病難題,率先在全州對參合群眾實行參合全額補助,擴大群眾參合率,目前,農村參合人數累計達47萬人次,年均參合率達99.6%,累計報銷農合資金3448萬元。著力解決上學難題,2006年以來,投入4844萬元新建和擴建中小學校舍71所,極大改善了辦學條件。著力解決住房難題,實施3221戶農村危房改造和9.4萬平方米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解決1587戶城鄉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著力解決飲水消防難題,2006年以來,累計完成97處,解決8.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著力解決行路難題,2006年以來,完成凱里至雷山二級公路、雷山至西江、西江至朗利等油路改造和建設;年均新增通村公路100公里以上,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標。著力解決“臟亂差”難題,把“整臟治亂”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連續五年來的整治工作在省、州一直名列前茅,“整臟治亂”進農家被全省推廣。
(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