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農歷十月十五即“己已”日,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陶堯、黃里、烏堯等19個苗寨過著隆重的十三年一輪回的苗族“鼓藏節”(苗語“腦好鬧”)。
“戊辰”日5萬余客人進寨祝賀
“己已”日未到,居住在苗嶺主峰雷公山腳下的雷山縣陶堯、干皎、虎陽、烏東、黃里、烏堯、小龍、大龍、中寨、羊吾、雞勇、報德、腳猛、開屯等19個苗寨于“戊辰”日(即11月9日)便迎來了四面八方5萬余客人進寨祝賀。按照傳統習俗,每處客人抬著一只雄鴨、三、五、七、九尾(要單不要雙)鯉魚、一壇米酒、一籃(包)糯米飯以及糖果等禮品,興高采烈地進寨參加十三年一輪回的“鼓藏節”活動?腿诉M屋前,首先放一串鞭炮,以示主人接客。當時,主人的一家老少,到門口接了禮品一并進家?腿嗽陂T口(指定的地點)放鞭炮,以示節日祝賀。當天上午8點至晚上9點,這19個苗寨,是一片爆竹聲的天地,煙霧如海。
“戊辰”日這天晚餐,按傳統習俗,是用客人帶來的魚鴨作佳肴。節日用餐,忌素菜上桌。節日的每個時辰都有其內容。這天,每家來的客人,少的十幾人,多則六七十人不等,賓主一堂,歡歡喜喜。
“戊辰”日凌晨五點殺豬賀大節
當凌晨3點,即“已”日到了,各村寨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苗王“鼓藏頭”在祖先神位前神龕插香燒紙,殺一只雄鴨并將酒灑在地上,嘴里叨念著向祖先說明今天是十三年一輪回的“鼓藏節”來到了等話語,到了凌晨五點十三分,鼓藏頭家先“哐甘蘭”(苗語)捉豬捅刀后,接著燃放了一相煙花大炮。號啕的豬叫聲提醒了宿而未眠的人們,各家賀大節的“哐甘蘭”殺豬時辰開始了。
記者在黃里村采訪看到,拂曉前,這個苗寨400余戶人家門口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豬叫聲。各戶殺豬,少則兩頭,多則五、六頭。家家門前,人們忙碌著燒豬剮豬。按照傳統習俗,捅刀勇夫都是大舅或姐(妹)夫來充當。殺豬的古禮程序也挺復雜呢,豬捅死后,先用稻草蓋在剛斷氣的豬身上,約莫十來分鐘后,點火燒豬全身皮毛,然后用清水沖洗剮豬。剖開豬前,首先第一刀是“開倉門”,即取豬胸部肉。這天,人們都是講“鼓藏語”,說鼓藏話的。例如:過鼓藏叫“腦好鬧”,意思是十三年輪回一次過著最吉祥的節日;殺豬叫“哐甘蘭”意思是敬拜官;蓋稻草豬身上叫“蒙繃”,意思是“蓋絨毯”;點火燒豬身上叫“拖哈”,意思是曬太陽;食用鹽巴叫“腦甘秀”,意思是“吃草木灰”(由于過去貧窮落后,交通不便,市場沒有鹽巴買,只好到山上割青草燒火來當著鹽巴食用);酒足飯飽后苗語叫“巴如巴欄簡”,漢語叫“滿倉滿庫了”。意思是糧食豐收堆滿倉庫,意味著未來13年當中年年風調雨順,都獲得豐收;客人酒足飯飽時,應禮貌地向主人或同桌的人們說“你們慢吃”,主人聽到后,講“再吃一碗或喝一杯酒”客人趕快回答“滿倉滿庫了”……這樣,主人才高興。
用“倉門肉”祭祀祖先
“己已”日這天上午的盛裝,是用“倉門肉”即把豬胸放入鍋里煮熟后,切成大塊,每塊2-3兩,每塊要帶有乳頭,在祖先神位神龕前和門口燒紙插香,將一個豬頭、“倉門肉”、米酒、糯米飯各十三份擺放地上用以迎接祖先過著十三年一輪回的“鼓藏節”,嘴里叨念著叫祖先先來喝足吃飽,希望祖先保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保佑來年豐收等話語,同時也追述祖先的辛勤勞作和頻繁遷徙的艱辛。酒肉飯灑在地上祭祀祖先后,在中堂屋把酒肉擺滿長桌,賓主歡慶一堂。這時同桌的客主每人食用一塊到數塊的“倉門肉”。吃了“倉門肉”意在吉祥,望來日生活更幸福。
贈送客人“鼓藏節”回程禮品
按一般習俗,到了“已”日中午或“午”日,各家客人都提出:我們來已有兩天,也是該回去的時候了。主人聽到后,說:“多住幾天”。客人答“我們要‘趕馬回程’”。好客的房族兄弟東家請、西家迎。客主們喝得已是眼泛惺松,半醉半醒。各家客人在主人的歡送下,抬著主人贈送的回禮品——大豬腿,加上一頭挑的糯米飯或十來斤糯米和3-5斤幾塊肉,蹣跚而去,“趕馬回程”,悠然而又高興地返程了。過了幾天后由姐、妹或姑媽帶領姑娘們來參加銅鼓蘆笙盛會。
“辛未”日各家各戶蒸糯米打粑粑
到“未”日這天,各家各戶還添了蒸糯米打粑粑的內容,那佳肴就更豐盛了。這些天男女老少都身著節日的新衣,人們興高采烈,笑逐顏開。在苗寨里,飛歌酒歌此起彼伏,節日自然推向了高潮。
“壬申”日趕早餐比勤勞
進入第五天是“申”日,天亮前主婦的廚炊更忙了。這天早餐,又要添了雞、鴨、魚的佳肴。天未明亮,各家各戶的中堂欄桿美人靠外或門口的爆竹響如雷聲,趕早餐,誰家早誰家就勤勞致富。那些古禮與古儀式仍在繼續,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令人迷醉。
舉行蘆笙盛會用“千家米酒”敬客人
以九天時間舉行盛大的歡跳銅鼓蘆笙盛會。在歡跳銅鼓蘆笙盛會,由鼓藏頭的姑娘走在前頭。在歡跳蘆笙行列中,盛裝在前,便裝在后,盛裝行列中,頭戴銀冠并插銀角在前,只戴銀冠沒有銀角的在后,各色隊伍中,皆是高者在前,矮者在后,層次分明。圍著銅鼓蘆笙轉圈,跳著銅鼓聲、蘆笙聲的節拍,跳起古老的舞蹈,人們叫做“跳蘆笙、踩銅鼓”,苗語稱之為“重趕、重略”。蘆笙場上用的“千家糯米酒,都用牛角盛滿酒敬親人,稱是敬“牛角酒”。蘆笙盛會最后兩天,還舉行未婚男女青年“討花帶”的公開求愛活動極為精彩,一對兄弟上場吹起“討花帶”蘆笙曲,蘆笙曲大意為:“從哪里來的好妹妹,今天我看中了你,請你給我一根花帶,掛在我的蘆笙上”。吹笙轉了幾圈后,女方的母親事先準備好的銀項圈以及買來毛毯、墊單、虎毯等高檔物品,掛在討花帶的小伙子身上,然后男方小伙子父母給女方彌補一定資金,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不等。同時,各村寨還舉行了精彩激烈的“牛王、鳥王、雞王”爭霸賽活動。這一古老而又風情濃郁的民族民間活動,使節日添了更濃的樂趣。
苗族“鼓藏節”本來是苗家最盛大而最隆重的節日,而在苗嶺主峰雷公山腳下的雷山縣苗族村寨里,節日的氣氛更濃了。在13天的節日里,陶堯、黃里、烏堯等19個苗寨都沿浸在歡騰的海洋里,真是首首飛飛歌迎客人,曲曲酒歌送嘉賓。(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