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開始,雷山縣每年舉辦大型不同主題的苗年文化活動,催生了“五化”效應,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新引擎。截止10月份,該縣接待游客人數238.8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11億元,分別同期增長139.55%和205.22%,再創新高。
民族文化自覺化。一年一度的苗年和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喚醒了民眾對文化的自覺,每年有近10萬群眾樂癡不倦參與其中,先后建立了西江苗族博物館、銀飾剌繡博物館、民族主題博物館、郎德苗族文化陳列室和15個農民文化家園。苗年催生的《銅鼓舞》、《南猛蘆笙舞》、《苗寨調解員·耇博》、《搓敢信對》民族文藝精品獲得國家級、省級的獎項。今年10月份,《南猛蘆笙舞》代表貴州省參加全國第六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現場觀眾以六次掌聲表達了對其非凡民族文化魅力的充分認同。
旅游發展產業化。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互動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成為了該縣最具生命力的產業,實現了由“旅游興縣”到“旅游強縣”華麗轉身。目前,該縣有農家樂316戶,農家接待床位2029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直接和間接帶動3.2萬貧困人口脫貧。從事銀飾、剌繡、蠟染等民族工藝業人員達5500人,年實現產值上億元。今年預計接待游客3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有望達15億元。
城鎮建設民族化。按照“打造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園林式旅游縣城”的總體規劃定位,堅定走“具有民族特色元素、層高相應控制、綠地和建筑合理配置、功能布局趨于合理”的縣城建設路子,2000至2010年,雷山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5.9億元,完成新區開發建設44.1萬平方米,舊城改造12.7萬平方米,以縣城3.5公里主干道硬化改造為突破口,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道路長9588米,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0年的1.99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83平方公里。城鎮人口由1.34萬人增長到2.95萬人,城鎮化水平由13%上升到25%,提高了12個百分比。縣城呈現一區一特色、一街一景觀,街道整潔,秩序井然,建筑獨具特色,城鎮品位顯著提高,初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城鎮的發展格局。
特色資源品牌化。憑借苗族文化的影響力,雷山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貴州省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貴州省文明縣城創建先進縣城”、“中國最美的小城”等稱號,這些民族文化品牌,猶如一塊塊金字招牌,引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潛力股”。
文化傳播國際化。雷山借助北京奧運會火炬(雷山境內)傳遞、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海世博會西江公眾論壇”、“中國黔東南超100公里跑國際賽事”等國內外重大活動平臺,讓世界認識雷山、了解雷山、喜愛雷山。每屆的苗年活動,邀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參與報道,讓世界共享苗族文化大餐。組織文藝隊伍到美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外加強文化交流。今年11月22日,應美國世界藝術家體驗組織邀請,由國家民委主辦、中國民族博物館承辦的2011“多彩中華”中國民族服飾展演團,于11月7日至20日在美國進行民族服飾展演。在美國期間共有9場苗年演出,觀眾達2萬余人。每場苗年演出,演員們都教美國朋友跳蘆笙舞,吹蘆笙曲,穿苗族服飾,與美國觀眾現場互動過苗年,還為美國朋友送去蘆笙,讓美國市民贊嘆不已。(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