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錢江晚報 1月13日晚,我省首趟民工專列從杭州駛往貴州,記者跟隨歸心似箭的千余民工兄弟,一路感受他們思鄉的急切,來年的憧憬;感受他們愛情的向往、城市的夢想……
1月13日晚8時50分,隨著一聲長長汽笛,滿載1200余名民工的我省首趟民工專列L199從杭州城站開往貴州,記者聞訊踏上這趟民工專列,一路體驗返鄉民工的快樂與艱辛。
駛出杭州不久,窗外寒風中下起了小雨,但喧鬧的車廂內卻溫暖如春。相鄰的民工,不管熟識或陌生,打牌、喝酒、聽收音機,但更多民工聊起天來,傳送到記者耳畔的話題,大多圍繞著去年的收獲,來年的打算。有的憧憬找到女朋友,有的希望換個掙錢多的崗位,有的計劃把父母接到浙江來。
記者從他們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上,斷定絕大多數是80、90后的新生代民工。與相對貧窮的老家來說,年輕民工已將未來的理想,寄托給了“第二故鄉”,他們的生活觀念,也與父輩迥然不同,早已深深地留下了城市的身影。
在溫州打工的小李,開心地笑著對記者說,年初她從家里出來一直沒有回去過呢。看到我拿出相機,1992年出生的她說:“大記者,把我拍得漂亮點,我的眼睛最漂亮,明天傳到我QQ。”
與老父親“一個銅板掰成兩個花”的節儉有別,今天的“農二代”會掙也會花。他們每個月工資基本都用光,租房費、生活費、手機費、上網費,用現在時尚的網絡語言,他們被稱“月光族”。而小李告訴記者,他們來到城市,就是要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丶铱纯础⒒丶铱纯础毕噜徿噹壤锿蝗伙h來陣陣思鄉又溫情的歌聲,原來,這是列車專門舉行的“民工車廂晚會”,一時,乘務員和民工的歌聲交替響起,笑聲和掌聲蕩漾車廂。
深夜,列車行至江西,車上終于安靜下來,乘客一個個東倒西歪趴在椅背打起盹,只有拿著手電筒的乘務員還在忙碌著,不時為乘客倒茶水,掖蓋毯。
寂靜中,一位亮著手機的“打工妹”,吸引了記者的視線。一問,她叫蒙慧慧,在蕭山麻將機廠打工。她說,她有兩只手機,只要一空下來就在網上聊天,經常聊到手機沒電,QQ、微博什么都會。去年她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男朋友,云南人,跟她同廠上班。熱戀中的她,一路通過短信,向男友“講述”車上的所見所聞。
盡管列車上依然塞滿大包小包,然而,打工比率占到80%以上的80、90后,他們回家“包裹”與以往相比,已有明顯變化。用見多識廣的L199次列車長的話總結,是帶大包小包、編織袋的少了,帶密碼箱的多了;帶鍋碗瓢盆少了,印著明星頭像手提袋的多了;打撲克牌的少了,手機發短信、聽MP3的多了……
時近后半夜,列車早已沉睡夢鄉,只有巡查的乘警,時而走過記者的身邊,乘警沈捷告訴我們:這趟民工專列,我們從只配2名乘警增加到3名,全力保護他們身上的財產,不讓他們遭受壞人欺騙,讓每一位民工都能平安到達家鄉。
1月14日凌晨,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呼嘯的列車繼續向前飛奔,衡陽、婁底、玉屏、凱里……離家愈來愈近,車廂里民工的心情,也是越來越興奮。家住貴州凱里的馮德輪掏出手機,撥通家里電話:“媽,我快要到站了,中午就可到家了!薄鞍,今天你不要出門,等我回來!蓖粋電話,就勾起大家的共鳴;一句溫情的話語,一下使車廂暖意融融。經過32小時,全程1800公里,列車終于到達貴陽,此時,民工兄弟的心,仿佛早已提前回到家里,憧憬著叩開家門,與久別親人相擁的那一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