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盲人會修摩托車,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但是在施秉縣楊柳塘鎮(zhèn),真有一位能修摩托車的盲人,他叫吳健,今年32歲。5歲時,一次患病,病壞了他的兩只眼珠。為了不拖累父母兄弟,少年時代他勤學苦練,學會了摩托車維修技術。2006年,他在楊柳塘街上開了一家摩托車修理店。
至今,他不僅養(yǎng)活了自己,還有了一定積蓄,在當?shù)乇粋鳛榱思言挕?/P>
一場感冒,“要”走了兩顆眼珠子
3月9日,記者冒雨來到了楊柳塘,在老供銷社那破舊的大樓里找到了吳健開設的健利修理店,他正在修車,雙手在車頭上摸來摸去,很快就把車燈以及燈罩拆開了。記者有意考他一考,讓他把車燈和燈罩重新裝上,吳健依言而行,不到5分鐘就弄好了。
吳健的老家在施秉縣楊柳塘鎮(zhèn)屯上村。他說,小時候,他本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但5歲時,突然患上感冒,頭疼、發(fā)高燒,眼珠子有“鼓”起來“沖撞”眼眶的感覺。
家人把他送到鎮(zhèn)上的衛(wèi)生院打針輸液,感冒癥狀很快就消失,但雙眼的視線卻越來越差,到最后什么也看不清了。
父母很著急,把他送到了凱里的大醫(yī)院,但醫(yī)生說,吳健的眼珠子壞了,已無能為力。
“醫(yī)生說的沒錯,我曾經(jīng)用很強烈的電筒光照射自己的雙眼,但是一點感光度也沒有!”吳健說。
無奈之下,家人只有聽之任之。
跟著伙伴們學習
吳健的生活改變了,他只能呆在家中,痛苦度日。
到了上學的年齡,伙伴們都上學去了,他也曾鬧著要去,但是學校很遠,思來想去,父親決定放棄了送他入學的想法。
吳健的內心很痛苦,但他不甘心過“坐井觀天”的生活,伙伴們放學回家,他便好奇的詢問一天中在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
小朋友們都很樂意做他的“老師”,不厭其煩地給他講解,如今天學了什么課文,老師對大家說了什么……
聽得小吳健如癡如醉。
后來,比她小幾歲的妹妹也上學了。放學回來后,妹妹也給他講述發(fā)生在校園里的事和書本里的故事,還教他朗讀課文。漸漸地,吳健也掌握了一些知識,知道了一些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掩耳盜鈴”等。
吳健的父親是凱里某企業(yè)的職工,他經(jīng)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報刊,看著“盲人兒子”好學,他很感動,也經(jīng)常給他讀報,讓他知道外面的世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大大地開闊吳健的視野。
受到了知識和信息的熏陶,吳健覺得自己應該行動起來,自食其力。他勤學苦練,學會了做飯、做菜、喂雞、喂豬……把自家房屋內外的環(huán)境都摸熟了。
苦練生存本領
15歲以后,吳健開始學習家用電器維修技術,他把自家的黑白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等拆散,然后又摸索著重裝,逐步掌握了這些電器復雜的內部結構。
吳健原計劃把電器維修作為謀生手段的,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維修電器涉及到電焊技術運用,這對自己來說,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最后,他只得放棄。
有一次,他聽到有人議論摩托車修理的問題,便突發(fā)奇想,要去學習摩托車維修技術。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但被老人家潑了“冷水”,理由就是“好好呆著不要多想”。
吳健聽不進去,他把辛苦積攢的1200元錢拿了出來,買了一輛二手摩托車,然后就以該車為“教具”,“學”起了維修技術。
他的學習的方式讓左右鄰居很吃驚,原來,他把剛剛買回來的摩托車拆散了,零部件弄得七零八落。
“你不要這樣搞,否則,它就變成一堆廢鐵了,多可惜。”有鄰居勸道。有人還說他不光是“瞎子”,還是“敗家子”。
他的父親更是火冒三丈。
吳健只顧埋頭拆車,不理會,更不解釋。
兩天后,他把摩托車所有零部件背到家門口,開始重裝。不少人圍攏過來觀瞧,看看這個“瞎子”是怎么“摸象”的。
兩個小時后,摩托車重裝完畢,圍觀人員暫時說不出話了。然而,吳健去發(fā)動車輛,這車竟不給“面子”,成了“啞巴”,一些圍觀者笑了起來。
吳健猜想是發(fā)動機出了問題,立即擺弄起來,果然,是發(fā)動機上一個部件裝反了,他立即調整,車輛就發(fā)出了歡快的轟鳴聲……
事后,有人詢問他有何訣竅,吳健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車輛買來后,他天天摸索,把每個部件都摸熟了,然后才拆散。之后,他把所有拆下來的零部件又摸了幾十遍,爛熟于心之后便重裝,這樣就很有把握了。
“完全是記憶力在幫助我。”這就是所謂的訣竅。
開店謀生
到2006年,吳健已很熟練掌握摩托車維修技術,特別是聽著摩托車發(fā)動的聲音,他能判斷出故障所在,準確率在90%以上。
為了不再拖累父母,他決定在老家楊柳塘開修理店,但父親不同意,好在姐姐、妹妹以及堂兄弟們都很支持他,還給他籌集啟動資金。
2006年7月份,吳健自己的修理店開業(yè)了,親友們帶著雞鴨魚肉前來祝賀。
不過,第一個月的生意遭遇“寒流”,一分錢也沒有收到;第二個月除去水電房租費,僅得到了380元人民幣……在外打工的姐姐怕他泄氣,打電話來安慰,還給寄來了門面租金;妹妹則走進他的修理店幫忙。
半年后,他的生意走上正軌。“現(xiàn)在生意好的時候,每月有約2300元的收入,不好時也有1000多元。”吳健說,這樣的收入,不僅夠他生活,還讓他還清了債務和有了盈余。前不久,他把盈余的錢拿出來,買了一臺電腦,開始向電腦運用技術領域“進軍”。
自己能有今天,吳健最感激的是當?shù)氐泥l(xiāng)親。他說:楊柳塘有兩家摩托車修理店,論技術,大家差不多,但是大伙的車子一出現(xiàn)故障,首先想到的是他。
顧客對吳健的評價也很高,一位叫楊某的青年告訴記者,吳健的技術好,而且隨喊隨到,大家都喜歡。“有時,我們晚上一兩點鐘來找他,他也會不厭其煩地起床幫忙”楊某說。(劉習聰 吳壽儀 羅茜 攝影報道)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